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游移的提琴手】Arcangelo Corelli


      
Arcangelo Corelli  (1653 – 1713)


  

   
柯賴里 是巴洛克(Baroque)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提琴演奏家。他確立了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的形式,其音樂和演奏法影響後代甚遠。三重奏鳴曲指的是由兩樣旋律樂器加上數字低音所演奏的器樂曲。柯賴里亦是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的引領者,是第一位創作大協奏曲的主要作曲家。在提琴家族的音樂發展史上,柯賴里是一位極具關鍵性的人物,其所創作的十二首小提琴奏鳴曲,更是為小提琴的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具體明確的整理出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及形式,發展新的技法,如雙音、琶音、和弦等演奏法,使小提琴的技巧更為完善。
柯賴里的作品中,並無聲樂作品,流傳下來的共有約九十首的創作。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部分:三重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及大協奏曲。
    作品中比較著名的有於西元1700年所作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5》(Violin Sonatas Op.5),其中第十二首便是深受許多音樂家喜愛的《佛利亞》(La Folia)變奏曲。《佛利亞》原來是大約起始於西元十五世紀末葡萄牙的一種舞曲,流行於其後的兩、三百年。樂曲以慢板三拍子的形式,加上第二拍的附點拍子,做為主題的旋律架構並發展成常約十分鐘的長大樂章。
    在音樂歷史上,許多作曲家都深受柯賴里的影響,包括韋瓦第、韓德爾,甚至拉赫曼尼諾夫都用他的主題創作。
欣賞:La Follia 佛利亞舞曲


易沙意-近代小提琴演奏風格的創始人

易沙意-近代小提琴演奏風格的創始人

感謝 專頁助理 陳雅琳 協助電子化本文,讓這篇多年的舊文得以重見天日!



易沙意-近代小提琴演奏風格的創始人
(EUGENE YSAYE 1858-1931)

作曲家小傳

    炎炎夏日,揮汗寫個長篇大論介紹誰是尤金.易沙意,不僅對我是個苦差事,對讀者而言也是酷刑。先姑且以「考前總複習」的方式,列舉幾個重點,讓大家有個概念。

一、    以年代看,易沙意介於薩拉沙泰(1844-1908)與克萊斯勒(1875-1962)之間,而與海飛茲的老師奧爾(Leopold Auer 1845-1930)同屬一個世代。

二、    以個人的演奏風格來論,易沙意擁抱聽眾的性格,與薩拉沙泰那海飛茲般的冷峻成對比,也不同於姚阿幸的古典主義。

三、    以時代性而言,易沙意被推舉為近代演奏風格的創始人,特別是開創了二十世紀對抖音使用的新定義尤其重要(十九世紀之前抖音只在特定情形下才使用,而非如二十世紀我們所慣用的持續型抖音)。

四、    有了上述的理解,不難想像為何易沙意被歷史上的大師們包括克萊斯勒、提博、西格提、安奈斯可、艾爾曼,甚至米爾斯坦等人推崇備至。尤其米爾斯坦,當他十 三歲離開蘇聯前往西方時,一心一意就是要向易沙意學習,而當易沙意聽完他的演奏之後告訴他,「走吧,我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你了」,米爾斯坦自此不曾再 拜師而憑自學成家。

五、    在學術上,自十九世紀以來的比利時學派,於易沙意的手中更形發揚光大,更是葛羅米歐藝術成就的歷史根源。

六、    他所擁有的瓜奈里 (Joseph Guarnerius del Jesu),這把製於1740年的名器,不僅在他身後被命名為易沙意,更幾乎成為比利時學派的精神象徵。這把小提琴的琴身上貼著易沙意親筆書寫的小標籤 「this violin is the most faithful companion of my life」。雖然,易沙意效法帕格尼尼,希望死後這把琴永遠留在布魯塞爾,但是繼承這把琴的美籍學生兼老婆J. Dincin (易沙意於1927年與她結婚),卻將之賣給了大指揮家兼小提琴收藏家孟許,之後又經小提琴商Emil Herrmann 將琴賣給另一位收藏家。1965年,史坦成為這把琴的主人,琴與人成為形影不離的伙伴。對於比利時學派而言,這真是可謂「不幸」。這個事件除了本身的歷史 性之外,也隱然傳達出比利時學派在二十世紀之後逐漸沒落的景象。

七、    包括蕭頌的《詩曲》、法郎克的小提琴奏鳴曲、德布西的絃樂四重奏在內,有許多作品都是獻給易沙意的。除了小提琴家的身份外,1879年,年僅二十一歲的 易沙意成為柏林愛樂的前身Bilse歌劇院管絃樂團的樂團首席。1894年易沙意在布魯塞爾成立了自己的管絃樂團,開始了他指揮家的生涯。1918年至 1922年間,更擔任了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

八、    現在以「伊莉莎白大賽」聞名的音樂比賽,原本是1937年比利時女皇伊莉莎白(本身是為業餘小提琴家),以易沙意之名創辦,名為「易沙意小提琴大賽」(一年小提琴,一年鋼琴),歐伊斯特拉赫正是第一屆的大獎得主。

九、    雖然易沙意活到1931年,理應有不少的錄音傳世,然而或許由於他晚年健康不佳,並沒有留下太多足以見證他真正偉大成就的史料。筆者目前收藏有他錄製於 1912年十二月及1913年間共十二首的珍貴錄音。其中最完整的一張是日本CBS/Sony在「The Golden Master Series」中,名為「The Glory of Eugene Ysaye」的第一張易沙意錄音全集LP版,不僅有完整的錄音史料,連母盤編號也一一詳列。另一張則是Melodiya發行的「偉大演奏家系列」中的一 張,除少了舒伯特的〈聖母頌〉外,也沒有錄音背景資料可查。EMI 1988年發行的「The Great Violinists Vol. 1」(筆者收有兩套,卻從未見過第二或第三集)中,也選了前述十二首的四首          作為易沙意的代表。雖然有消息指出,今年秋天Sony將發行前述錄音的CD版,然而至目前為止,仍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樓。有心人若不耐久等,目前倒有三 個途徑: 1. Pearl 發行的「The Great Violinists Vol. 1」,這兩份CD中共包含了上述錄首資料中四首正軌的錄音(一軌重複曲目)。第三則是One-Eleven這家香港公司編號URS-50100的CD,內 含與CBS/Sony相同的錄音,只是這家海盜公司從不曾附上原始資料,相當令人氣結。

補充: 上述的錄音,已經由日本索尼公司出版過Eugene Ysaye - The Complete Violin Recordings [Sony MHK 62337],目前收在套裝 “偉大歷史遺產錄音套裝”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62614




作品: 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易沙意大量的作品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了。這六首雖名為奏鳴曲,但曲式上卻相當自由而各不相同,除了第三首〈敘事曲〉,及第六首是類 似幻想曲般分為數段的單樂章作品外,其餘四首分別由二至四個樂章。第一、二首明顯是以巴赫的奏鳴曲作為典範,尤其第二首的第一樂章,更是直接套用巴赫第三 號組曲〈前奏曲〉的主題動機,加上「末日經」(Diesirae),形成一個非常特殊的曲趣。這六首作品,依序題獻給下面六位當時的小提琴名家: 西格提、提博、安奈斯可、克萊斯勒、Mathieu Crickboom、Manuel Quiroga。其中第五位的Crickboom,除了是易沙意的學生外,也擔任易沙意四重奏團的第二小提琴相當久的時間,易沙意對他的重視可見一斑。而 第六位的西班牙小提琴家Quiroga,更是一位被遺忘的名家。生於1890年的他,由於1937前在紐約的一場車禍,使得演奏生涯四十七年的盛年戛然而 止。雖然他一直活到1961年,卻沒有太多關於他的記載,也唯有Pearl的「The Recorded Violin」中,留下一首他自己寫的《西班牙舞曲》的錄音。

    至於這六首技術上極為困難的曲子,雖然廣為小提琴及愛樂者喜好 (尤以第三首為甚),市場上卻無太多選擇。歐伊斯特拉赫挾著易沙意大獎的頭銜,使他演奏的第三首〈敘事曲〉有名曲名家的相得益彰之勢,只是這個1966年 的優秀錄音,短暫的出現在Philips 「Legendary Classics」系列之後,CD已絕版多時(420-777-2)。歐伊斯特拉赫的學生克雷曼Melodiya所作的全集錄音(1976),則是一個相 當值得期待CD發行的好錄音。

    目前市面上除了另一個歐伊斯特拉赫的女學生Mordkovitch在Chandos有全集錄音外(CHAN 8599),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奧爾門派最後傳人」之稱的蕭姆斯基(Oscar Shumsky),1982年他為Nimbus留下了一張全集錄音,而這個錄音,也是CD世代截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一個錄音(NI-5039)。另位,曾 受教於Josef Gingold及歐伊斯特拉赫這兩位由易沙意指導過的大師門下的Charles Castleman,在1981年受易沙意基金會的邀請,為Nonesuch這家唱片公司錄下了全集,而CD則於1994年由 Music&Arts公司重新發行(CD-854)。這兩張CD可能是目前有意搜尋這套曲目的樂友所必須尋找的。此外,亞倫・羅桑(A. Rosand)為Audiofon公司所錄製 (就是廣告宣傳號稱最真實的小提琴錄音的那一首) 的第二首及第六首奏鳴曲(CD 72012),以及齊瑪曼在EMI的第三首錄音(5 55255-2),大概就是市面上僅存的選擇了。

    聽了這六首奏鳴曲,或許您應該知道,這些曲子全部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就完成了草稿,經過潤飾後出版於1924年。假使您還覺得不過癮的話,試著拿把小提琴自己拉拉看吧!


附錄一 : 日本CBS/Sony出版的易沙意全集錄音資料
1.    Wangner-Wilhelmi : Frize Song from 《Die Meistersinger》(Col 36513 1912)
2.    Chabrier : Scherzo Valse (Col 36514 1912)
3.    Ysaye : Lointain Passe (Col 36516 1912)
4.    Faure : Berceuse Op. 16 (Col 36519 1912)
5.    Mendelssohn : Finale from Concertoine Op. 64 (Col 36520 1912)
6.    Wieniawski : Mazurkas Op. 19 (Col 36521 1912)
7.    Vieuxtemps : Rondino Op. 32 (Col 36523 1912)
8.    Brahms – Joachim : Hungarian Dance No. 5 (Col 36524 1912)
9.    Kreisler : Caprice Viennois (Col 36525 1912)
10.    Wagner : Albumblatt (Col 36526 1912)
11.    Schubert : Ave Mariz (Col 36907 1913)
12.    Dvorak – Ysaye : Humoresque (Col 326908 1913)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松香的使用與選擇


松香的使用與選擇


松香在弦樂器演奏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是絕對的,但是關於松香的使用,似乎許多人都有著 : 雖有一些疑問,卻又不知從何問起的困擾!!

假使各位可以容許我的譬喻,只是譬喻的話,松香之於弦樂器,好比線材之於音響。把弓當作是擴大機、琴是喇叭,傳遞兩者之間聯繫的線材就是松香。沒了線材、就發不出聲音,沒了松香、琴就啞了。從另一個角度,松香和線材也有相似處 -- 不同的品質、價錢的松香(線材)對聲音的影響如何?? 這裡不討論線材,單就松香的使用部分分享我的經驗。當然,這是經驗分享,這個部分完全無法、也沒有所謂的答案或公證,所以看倌們有任何其他看法,當然歡迎自由心證,不須費唇舌在此論證。配方與製作,當然更不再此篇範圍。

藉由松香的黏性,我們運弓時可以牽動琴弦的震動,那是一連串 " - - - - - - - " 的動作,在這個動作中,弓毛的角色是松香的載體,並傳導、反映弓桿的張力、速度等改變。由此可想而知松香的重要性。

我們若說,是松香讓琴發聲,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這麼重要,那松香的使用與選擇當然很重要,對嗎?

這個答案是當然的,但很可能跟你所想的不太一樣。

不論高價、低價、含黃金粉、鑽石末.....,我對松香的要求,相對於琴與弓,其實很單純 -- 適度的黏性、粉塵少、能耐久。

1. 適度的黏性 : 不要以為越黏越好。過黏的松香容易發出噪音、也較不容易做出音色變換,特別是過黏的松香,會很快在弦上結塊,結塊一方面直接影響琴弦的震動,二來也會影響弓、弦之間的咬合,有些學生在這種情形下會塗上更多松香來增加咬合,其實適得其反。這時只要把弦上的松香清理乾淨,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記得每次拉完琴,一定要清潔琴上、弦上的殘餘松香,不僅有助發聲,也可避免松香結塊在琴上,長久下來會非常難以清除。越低音的樂器需要更大的黏性,若是拿大提琴的松香來用在小提琴上,你可能會發現,聲音是變大、變吵了。有部分松香,則是不分提琴大小、皆可使用。部分松香為了增加咬合力,加了研磨添加物 (abrasive additives),如金粉等等,有些並無實質幫助,金屬成分卻有可能傷害較細緻的漆面。

2. 粉塵少 : 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某些學生,非常容易在演奏時飄散、揚起陣陣 "煙塵",這種情形,除了是擦了過多松香外 (這是許多人會犯的問題,除了粉塵,也容易過黏,回到上一個問題),也可能是因為添加物的關係。通常發生在較廉價、粗糙的製品上。粉塵除了對健康也有影響外,四散的松香末,也容易讓指板、弓桿各處黏踢踢,影響演奏的精準。


3. 能耐久 : 我曾用過某個高檔松香,剛上完時聲音非常好,但是很快的就覺得松香  "完了,必須再加碼上一些。或許是因為黏性不足、或是其他原因,就演奏上來說,太快  "用乾的松香也很麻煩。


只要在你的使用上,符合這些條件的,讓你容易發出 "乾淨、平順、響亮、好控制的聲音的,就是好松香。真正該花多一些時間去嘗試、研究的,是弓、琴、演奏技巧的提昇。沒有最好的松香,只有適合的松香。為甚麼? 琴與弓各有萬千變數,不同的特質和不同特質接如何連接,不須迷信,只要讓弓、琴充分展現,就是最好的介質。線材不也是這個道理 !!

松香使用的訣竅與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松香不要上太多 : 每次練習前上松香,不是一次上很多、然後用很久。以我的經驗,兩個鐘頭的練習分量,開始前用弓在松香上平均、順暢的來回兩、三 (或至多四) 回,再在中上弓處、弓桿最軟的地方補一些,就足夠了。若演奏的不是很激烈,這樣的量甚至可以持續兩天呢!! (我的松香上的不多,但是我碰過一個提琴家用我的弓時還嫌松香太多)

避免在松香上用出一道""(之後變十字溝),雖然可以讓你很穩定的滑過松香,但是卻無法讓你充分利用完整個松香。假如你覺得方便比較重要,這倒是非常其次。

新的弓毛、新的松香都不好上松香,這時有幾個小撇步可以加速上手。

全新的松香很光滑,用舊的弓毛擦過幾次即可。若是手邊沒有舊的弓,或是不想增加就弓上的松香,用個砂紙輕輕抹糊表面即可。

若是把全新的弓毛,用舊的弓毛上已經塗有的松香來互相摩擦,新的弓毛可以先吸收一些松香末,有助於弓毛後續上松香的進程。之後新的弓毛必須上較多量的松香,特別是中弓、中上弓的部位較軟,不易上,要上多一些。第一次上完,大聲地演奏幾次空弦全弓,透過弓桿、琴弦的震動,讓松香吃進弓毛深處。此時會發現,松香灰飛的到處都是。先細心的將弓桿、琴身上的松香灰清潔乾淨,放鬆弓毛,再次旋緊弓毛,這個動作讓松香可以往更深處滲透,再次進行上松香的動作,這次先不急著猛力上松香,將弓尖放低、觀察弓毛平面的顏色,就可輕易發現松香不足的地方,仔細地將松香補上最缺的地方,再重複上述拉奏、清潔、鬆緊的步驟,此時,雖然松香雖尚未平均滲入弓毛,但已經可以正常使用。通常需要一、兩天的使用,新的弓毛上才能有均勻的松香。

至於松香能不能混用?我個人以為,新舊松香交替時、或是手邊剛好忘了帶,只要不是經常性、毫無規矩的混用,應無大礙。混用松香,當然會改變聲音。但是基本上,只要如上述 "合用" 的,前後不同的松香對聲音的影響,跟弓、琴、與技術來比的話,小到幾乎是可以忽略。

選擇松香


看到這裡,或許會再想進一步知道,我用甚麼松香了吧? 目前我的經驗,法國製的(很多種)、或是本身是製弓師傅製的 (如美國的 Salchow & Son),都是保險的選擇。我很少說不要用甚麼,但是在此卻要建議大家少用的,是大廠德製的 Pirastro,幾乎學生都用過這個牌子,應該是最好買。我沒用過他所有的產品,但是普遍看到的,都是粉塵多、雜質多、容易在弦上結塊。

有聽說不同氣候條件下須使用不同的松香,但我想台灣的氣候並不向歐美地區那般極端 (零度上下各40度是經常可見、濕度變化也極大),濕度溫度大多維持相對穩定,倒也不須過慮。真要考量,濕度大、溫度高時,松香會變更黏,濕度低、溫度低時,黏度相對減低。就看你有沒有必要做這種極小的微調 (樂器性能、演奏能力還是優先為重)

挑選原則


硬、淡 = 黏度低 --> 適合夏天 (濕、熱) --> 高音樂器
軟、暗 = 黏度高 --> 適合冬天 (乾、冷) --> 低音樂器

有個松香說是使用新鮮、流動的松脂,名叫Baker的松香據說必須排隊才能買到,還有那種特殊成分組成,防松香過敏的松香  (不含松香成分的松香!!),含金粉  (據說較溫暖)、銀粉  (據說較集中、較亮)、銅粉  (據說鬆軟如天鵝絨般)........,有興趣的都不妨一試。

法國 Millant-Deroux 有著百年生產松香的專業背景,除了最傳統的紅蓋貓牌外,"金與銀" (Gold & Silver)"" (Jade) 都極受專業提琴家的喜愛,近年也替不同廠商代工生產,配合義大利手工木質松香盒,也非常吸引人 (PaganiniSatoryPeccatte、巴黎鐵塔,其實都是他們家的松香)。我這十多年來喜歡的松香都是這一家生產的

松香可以幫助你發聲,但不會改變你的音色。只有你可以。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弦樂器 弱音器的種類與使用

欸弦樂器 弱音器的種類與使用




許 多種樂器在演奏時,有時候會依要求在樂器上安裝弱音器,在提琴類樂器上,是把弱音器裝置在琴橋上。藉由弱音器的重量、或是箝制,限制、改變琴橋的震動模式 與傳導,而達到削減音量與改變音色的目的。幾乎所有學習小提琴者都會備有一個以上的弱音器,透過這篇文章,跟各位分享這些年來個人接觸、理解的各式弱音 器,他們的種類、特性與用法。

若依據實際效果來區分的話,我個人會把提琴類的弱音器大致分三個量級 :

1. 重量級 : 是大型、套壓式的滅音器,越重的效果越好。主要適用於半夜、旅館、火車臥鋪等不希望吵到鄰人時所使用,使用時幾乎滅去所有琴身共鳴,只剩琴弦震動的聲音

2. 中量級 : 這個量級,除了音色改變外,音量明顯削減。傳統的木製三叉弱音夾是代表性產物,甚至有人堅持這種才是真正的弱音器。

3. 輕量級 : 音量改變較少,主要目的變成是音色的改變。近年來通行的弱音器,實際上都屬此種量級。

若是依據使用方法來去分,除了上述的套壓式、夾式外,還有以下幾種樣式 : 單套環、雙套環、滑軌式。以下就來一一介紹吧

A. 套壓式

1. 金屬

2. 橡膠

3. 皮製

三種材質製作的套壓式的滅音器。使用時幾乎聽不到音色改變、音量也減到極小。橡膠製的效果稍弱,但可避免樂器不小心碰撞時受損。此種弱音器的原意,應是取代練習用無聲小提琴的


B. 夾式

4. 傳統的三叉夾

5. 各種不同材質、形狀的三叉夾

6. 海飛茲發明改良的夾式弱音器


C. 單套環式

7. 最通行的Tourte 弱音器
最簡便的弱音器,拆、裝都方便,缺點是容易丟失

D. 雙套環式

8. 豬鼻子 俗稱豬鼻子的弱音器。最多學生選用的一種。雖然使用方便、容易購買,但其缺點是套裝在弦上,無法固定,極容易產生共振的雜音。職業樂手幾乎不用。在大提琴上,重量讓弱音器依靠在尾板上端,上述雜音的缺點不易產生,因此很受喜愛。

9. 雙套環式 增加上方的質量

10. 改良式雙套環 Bech Magnetic Mute利用尾板基座上的磁鐵固定不用時的弱音器,不失為好方法。許多中提琴手選用。

11. 可愛造型雙套環式 這叫做 Moustro Mute,可愛吧

E. 滑軌式

12. 思宏弱音器 這是此類弱音器的鼻祖,華裔小提琴家馬思宏的發明,曾經廣受那個年代獨奏家的喜愛。金屬、橡膠管製品,拆裝時必須適度鬆開琴弦。較不方便。

13. 曼紐因盾牌 盾牌造型的塑膠中間以銅片增加重量,拆、裝,使用便利

14. 改良式曼紐因盾牌 少了增重的銅片

15. Polly Mute 拆、裝、使用便捷的弱音器。材質更軟,移動頻繁時更不傷弦。改變音色、保留音量,深受獨奏家喜歡。祖克曼、拉赫林都喜用這種。我個人平時使用的選擇之一。從小提到低音提琴都有提供。有紅白黑三種顏色供選擇。

16. Finissima Artist Mute 這也是廣受喜愛的一種,音色有一種特別的通透感。拆裝方便,可惜若是琴橋上、尾板上的弦間距過大,在弱音器閒置時演奏,此款弱音器會在弦上震盪、遊走,非常困擾。我個人平時使用的選擇之一。

17. Spector Mute 多年前在網路搜尋資料時,在 Sharmusic.com 發現這款,覺得不錯,價錢也便宜 (現在 US$ 5.95),就郵購了一批回台,分送了幾位當時的同事、友人。後來應該是有人循線委請代理商進口,現在不少人都有此型弱音器。除了音色不同外,與前項 Finissima 弱音器的優缺點幾乎一樣。購買時須留意。我個人平時使用的選擇之一。

除以上介紹,市面上還有諸多各類產品,但我想原理、用法大致都不離開這邊所敘述。朋友們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使用,多準備幾種樣式,有時也會發現不同的樂趣。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尋找一個長久的貼心夥伴 -- 如何選擇你的小提琴、弓


小提琴是甚麼?

無疑的,小提琴是世界上最令人意亂情迷的樂器了!! 雖然還是有人蒐集滿屋子鋼琴、或是數量可觀的管樂器,但是論到廣泛的程度,沒有任何樂器可以與小提琴相比。比最貴的,中國的古琴應該還在小提琴之上 (唐琴、宋琴...價格早已是天價),但是總是還沒到 "老少皆宜" -- 小提琴的價格在今日市場上,可以從1000元一路直沖破億元,這麼無邊無際的價格帶,直接反映的問題是,買家到底買了甚麼?

從演奏的立場,她是樂器、工具

從收藏的角度,它是藝術品、展示品

但是從涉及買賣的琴商眼中,它是商品、利潤

先把這三個想法放在心中,或許可以對後面我的想法能有更明確地勾勒。

提琴的價值與價格

提琴的價格由幾個因素取決 : 作者、年代、產地、狀況、淵源、材料、型制.....等。

很有意思的是,大家最在意的 "聲音",不在價格高低的主因中。美其名,聲音好壞有太強烈的主觀意識,所謂 "好的聲音" 並沒有辦法用客觀的方式去度量。有人喜歡細膩、有人喜好寬大,青菜豆腐各有所好,事實上也很難有一定的標準。這就形成一個弔詭的現象,當你因為提琴聲音不夠好,而尋求琴商的意見時,他們通常會建議你尋求更高階、也就是更高價的樂器來解決,但是更高階的樂器卻又未必是更高音質的表現!! 換個角度,縱使你有一把提琴聲音很好,也不能因為如此獲得更高的售價 !! 也就是說,對演奏者最重要的"價值" -- 聲音 -- 而言,竟然與價格之間沒有全然的對應。這個問題造就了提琴市場長久以來混亂、互相攻訐的現象。這三十年來,看到太多學生、老師,買了一把又一把、換了一把又一把的提琴,但卻找不到自己真正可以"緣定終生"的精神伴侶,到最後總是抱怨被騙、被誆,琴商間更是藉由這種不確定性、這種對聲音的不滿,藉由攻擊對手搶得客戶的信任,繼續下一輪的怨念。

我不從賣方的立場來討論這件事,畢竟,獲利是賣方主要的思維。但,如同我經常呼籲的,找到真的值得信任的 (代表不會輕易被別人汙衊) 琴商花錢,讓你信任的人賺錢。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持續的,為你提供長期、穩定專業的服務。從買方的立場來談論,或許會無意間傷到賣琴的朋友們,在此先致上歉意。但是,我誠摯的呼籲,請琴商朋友們秉持"媒人",而非"仲介",的心態為喜愛拉琴的朋友服務,幫我們媒合適合的對象,而非只圖利潤、業績。當然,許多誠懇的琴商本來就已經是我們的好友,更應該持續努力維持彼此的信任。

以下,先把重點放在演奏 (專業或業餘) 的立場、角度來分享我的經驗。收藏者的立場,畢竟不是大部分人迫切的需要。真要收藏的人,他應該也多有足夠的基本概念了。專注在演奏者的立場,避免失焦。

市場迷思

首先,若是不能破除許多迷思,這篇文章一點意義都沒有。這些迷思正是長期被有心的琴商,無信、無識的老師所傳播的。當然,以下所言是我的經驗、觀察與探索,或許極為主觀,能否得到你的認同都無所謂。若能幫助願意接受的人少走一些冤枉路,那也不辜負承擔罵名。

第一個迷思  提琴的增值

很多人都有這個觀念,買一把琴想到的是未來的價格,是否將來脫手時可以增值。從過去數百年歷史來觀察,提琴會增值是事實,為何我說是迷思?

第一個要想的是,當你要賣琴的時候,你就是賣方,你要賣誰? 世上琴那麼多,我為何要跟你買? 當你的身分不是琴商,我得不到後續服務時,我買你的琴是否自負責任? 那我是否尋找具備更多選擇的琴商交易?

理解這個,就會知道,除非你經營自己的客群,有足夠的物件、客源,否則你很難脫手你手上的樂器。最可能的對象就是原來賣你的琴商!! 他可能原價購回嗎? 當然不能期待!! 問題不只在他有沒有利潤而已,我們憑甚麼只使用不付費? 業界有的默契,通常是原價七成回收,但這是指正常狀況、無特殊損毀,更重要的,這必須是一把有市場價值的樂器!! 也就是說,工廠琴、機器琴.....,可以無限量供應的等級,不再此列。因為,對這個級數的琴而言,琴商回收後,維修、整理的工資、人力,早已超過新品的利潤甚至成本。所以,當你買了一把低價的樂器,用了一定時日,跑去要求回收,那就是無理。沒有人買了車子、冰箱,用過後要求回收的。

回到脫手的問題,當你無法自行處理你的樂器時,專業琴商 Dealer就是你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透過琴商轉介,你的樂器找到下一手主人,你從上一手主人接下你的下一把提琴。你和與你一樣角色的買家所付出的,就是琴商的利潤,也就是他為你服務的代價、他能持續為你服務的條件。但是,有的琴商會用投資的觀點吸引你買高價的商品,當你把買琴當成獲利的途徑,你就失去買樂器的初衷,漩入一個無法抽身的窘境。很多誤會就是由此而來。除非你手上的樂器夠好、擁有的時間夠久,他自然增值的幅度超過 1. 琴商原先的利潤 + 2. 琴商未來的利潤,琴商才有動機幫你賣琴,否則他賣你琴不就做白工? 我把這個講白了,就是希望正視這個"商業倫理",不要只想到自身利益,而是要維護這行業的健康、茁壯,唯一的途徑是大家都有所收益 - 對琴商是利潤,對買方是好的樂器 -- 而不是雙方都追求利潤。把價格當價值的琴商,離它越遠越好。

第二個迷思  義大利琴的迷失 (法國弓亦然)

最好的琴 (Strad 、Guarneri)是義大利琴沒錯,但是義大利琴都是最好的嗎? 當然不是!! 一流的義大利琴是無可取代的,不代表所有義大利琴無可取代。這些銘器之所以偉大,是他們超越了當世的格局,不論義大利或其他國家,而這些價值的判斷,最主要來自於19世紀法國人的吹捧 (好當然是事實,但跟聽眾喜好、音樂廳大小等時空環境改變也都有關) - J.B. Vuillaume 維奧姆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不代表後世沒有人、沒有其他地區、國家作出一樣優秀的樂器。對許多演奏家而言,維奧姆的樂器是Strad外最佳的演奏樂器,但是價格卻少非常非常多。他是法國人,在國際上一般也都把法國琴當成義大利琴外的另一選擇,為何台灣就獨衷義大利? 就是上面第一個"增值"的迷失。你有足夠的預算,當然買一流的義大利琴,預算不夠,寧可買一流的法國琴、德國琴、甚至大陸琴,何苦去買一把只有證書有價值的九流義大利琴 ? 我也說過很多次,今日國際提琴市場最高價、還活著的製琴師,根本不是義大利人啊!!

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材料,市場上許多強調歐料、義大利料的樂器,因為它是歐料,好像就是品質保證一般,賣價更高。材料好壞是相對的,拿最好的歐料和最好的陸料來比的話,或許,因為歐料它的物理特性稍優,成果會較好,但是若是一流的陸料和三流的歐料來比呢? 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花同樣的錢,寧選級數高的,而不是產地、產區的迷思。

第三個迷思  老琴的迷思 (老弓的迷思)

很多人說老琴比較好,這是最難說服的。太多盲測都證實,老琴與新琴(當然是已經穩定的)是無法客觀判斷的,但是這種想法卻一直是主流的觀點。從琴商的角度思考,或許就可以理解,因為老琴利潤可以操作、空間更大,可以賣你老琴,當然不推薦你新琴。

怎麼說? 新琴的市場行情相對較低、穩定、透明,在你甚至可以打電話給製琴師當面確認時,琴商能操作的利潤空間真的很有限,但是老琴的來源就不同,它可能是舊客戶回收(低價)、拍賣會得標、琴商間商品交換......,價格的機制來自於上述 : 作者、年代、產地、狀況、淵源、材料、型制.....等。在我取得一把身分不詳的琴時,它的價格相對是較低的,你是琴商的話,你會如何做? 老老實實地加上應有的利潤後售出? 還是想盡辦法提高售價? 除非是慈善事業、或是你是琴商的誰,當然是想盡辦法增加商品價格!! 怎麼做? 開證書啊!! 花些錢開一張證書,運氣好的話售價就翻好幾倍,你不會這樣做嗎? 然後再強調跟別人買的東西有問題、我的證書比較好!! 利潤就這樣滾滾而來! 當然,若是真正好東西,開個有公信力的證書驗明正身是好事,但是有多少人開證書不是為了利潤? 有沒有人專為了利潤開證書? 話再說回來,證書只證明他是老東西,可沒證明他是否好東西,是買方自己把老東西當成好東西,用幾年之後還是受不了,只好再回去找琴商買更老的"好"東西,陷入永劫不付的境地!!

同樣用等級來比喻,現代的一流假如2萬歐元,五十年前的一流可能要價10萬歐元或更高,百年前的一流要20萬歐元或更高,200年前超過50萬歐元或更高,超過的就更是天價。

好,你就只有100萬,你要買哪個選擇? 現在的一流、五十年前的三流、百年前的五流、還是更老的不入流???? 不要忘了,老不老跟好不好是兩回事!! 好的新琴,老了是好的老琴。爛的新琴,老了是爛的老琴。沒修養的年輕人,老了自動變成學富五車???? 真奇怪的思維。

確立買琴的目的

買琴時大概不外乎兩種目的 : 1. 拉奏  2. 收藏。當然,兩個目的是可以兼具,但是心底一定要明確。第二個目的牽涉另外的心態與專業,在此先不討論。只談論為 "拉奏" 時,選琴、弓要注意的。

個人強烈的建議,當你是為演奏目的而買琴時,不論是專業或業餘,必須完全拋開上述那些迷思,專注在尋找合用的 "工具",不要尋找 "藝術品"。縱使它有藝術價值,也要把它當成附加價值,不要本末倒置,當藝術價值大於演奏實用時,代表你所花費的大部分錢是裝飾用的。聲音不會增值,年代、證書才會,但是我們要的是聲音。

甚麼是好聲音

誰可以用客觀描述告訴我甚麼是好聲音?

就是不行,所以聲音不算錢,但是聲音有沒有好壞? 當然有!! 對聲音好壞的判斷,是一種涵養、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是修為加上個別喜好的綜合。透過多方的認知與嘗試,每個人都能夠累積相當的聲音品味,至於判斷力好壞真的是個人修為。多聽好的音樂會、好的錄音、多觀察別人的樂器、與專家討論,可以快速累積你所必須的經驗。我不敢這麼建議,但是我真的這麼想,假如你聽不出來一把50萬比起5萬的琴有那些地方更好,就別多花45萬。假如你知道那把50萬的聲音對你意義何在,就別管別人告訴你它只值5萬。

我常常做個比喻,你看到賽車手在賽場上奔馳,超車、過彎,看的熱血沸騰,是因為車手技巧? 還是車子性能? 還是兩者兼具? 觀眾有可能感受車子的性能嗎? 當然不可能,除非親身駕馭過。

琴的聲音也是一樣。當你聽到別人演奏一把琴的聲音時,是演奏者透過樂器發出心裡的聲音。對演奏者而言,能夠清楚、敏感的傳達意念,就是好琴,而這是工具的概念,不是藝術品的概念。擺放在琴架上、拿在手上把玩時,或許是它展現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但是當他要替你歌唱時,它必須是全然的、服順的工具。

選琴 (弓)的經驗分享

很難分享"要"怎樣選擇,比較容易的是"不要"怎樣做。

初次購琴的人最是徬徨,因為完全無從依循,網路世界多的是流言蜚語,少了專業客觀的建言。琴商雖然專業,但卻很難不從利潤著眼。術科的老師多只專攻演奏的習題,少有真的深入研究製琴藝術與提琴買賣的,要自己不買錯已經是萬幸了,更遑論提供學生足夠的資訊。因此,從第一次買琴就開始數十年"艱苦"奮戰的人大有人在。怎麼辦? 真的是很難。除非琴商有自知之明,懂得商譽才是長久之道,不要與消費者陷入一場削價、殺價的輪迴,共同往正向價值去發展,一方取得演奏的便利與可靠,一方取得長久經營的信任與利潤,才是雙贏。

1. 不要買過於低價的琴
    初學者、業餘愛好者經常有的想法是 : 不是專業的、或是還不清楚小孩子的興趣所在不敢買太好。我也認同這種不確定性。但是以一位老師的立場,我必須提醒的是,過於廉價的樂器,實在是抹煞興趣的元兇!! 遲鈍的發聲、平衡不對、反應不佳的琴弓、調音困難、琴弦高度不對........,廉價的樂器有其先天上的困境,它存在的本意就是"低價"而已,除非你需要一把裝飾用的布景,否則只是虐待自己。縱使你想要透過整修、調整的手段改善,你的花費早已超過更多。我的經驗建議各位,若依市場習慣,把琴、弓、盒加在一起算,最低的預算應該抓在不低於兩萬五千元。一隻高階手機的錢,卻有機會可以陪你一輩子,為何要把錢用在吃喝玩樂、卻只花幾千元買琴,然後聲稱我喜歡小提琴?

2. 換琴之前,確定換琴的目的
    不要盲目地換琴。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提琴,縱使是 Strad 或 Guarneri,也不會是"完美",每把琴都有它的特性,在沒有了解自己需要、以及既有樂器的本質前,不要以為換琴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3. 確定你的樂器保持在最佳狀態
    很多人的琴不是不夠好,而是調整沒到位。調整不會讓一把70分的琴變成80分,不會讓5萬塊的琴值10萬,它只會讓那把琴的本質100%發揮而已。理想狀況是自己的琴和欲換購的琴都是處於最佳狀況下做比較,實際上雖然做不到,但是經驗可以幫助判斷。客觀、有經驗的第三者可以有所幫助。可以國內目前還沒有諮詢的服務。收費提供第三方客觀諮詢,或許是未來可以有人考慮從事的業務。

4. 足夠的試琴時間
    一般稍高價的琴會有一至二週的試琴期。這是在琴商與客戶彼此已經有基本的信任下才可能。你走進一家店,要帶走十多萬,甚至數十、數百萬的琴回家,聽起來就知不合理。這時老師就是合理的第三方,透過老師的背書,讓學生帶琴回家試琴。這個部分牽涉就會變複雜,老師個人的修為就會影響結局。有老師足夠客觀、有老師卻是根本以利為主,端賴自己對老師的觀察。明知老師心術不正,還肯掏腰包,那就沒辦法了。

5. 避免被舊有習慣左右
    經驗告訴我,每個學生在試琴的前半個鐘頭,選出來的都是等級、聲音跟自己原來的琴相近,弓的反應、重量與原先琴弓相仿的候選物。試到超過30分鐘後,新的經驗才會逐漸凌駕舊有的,在此之後的選擇,才有意義。不要急著做決定,寧可多跑兩趟。

6. 弓不是附屬品,是必需品
    用音響來做比喻,在功能這個意義層面來看,演奏的樂譜是唱片、CD,演奏者就是CD唱機,弓是擴大機,琴是喇叭。沒有玩音響的會買喇叭送擴大機的!! 國外專家建議用琴價格的1/2預算作為弓的預算,以近年的實務經驗,我個人建議1/3上下為依據是最合理。總價越低,比例應越高,總價越高,比例可以越低。1萬的琴,花5千買弓,10萬的琴,至少花3萬在弓上。100萬的琴花三十萬買弓不為過。

7. 用反應,而非音色做判斷
    反應比起音色更容易客觀評量,選擇反應敏銳、層次豐富、可以與你溝通的琴或弓。一般人最在意的音色表現反而常常是自己造成的 - 越是敏感的琴、弓當然越難駕馭,你越可能演奏出更不好的音色。我自己的演奏樂器在程度還不到位的學生手上,聲音簡直難以相信是一把高價的琴應該發出的聲音。

8. 不要依賴證書幫你做決定
    證書完全不能證明甚麼。假如你不確定琴本身的品質,那就是你不確定這把琴適不適合你。只有在你已經確定琴的價值後,再來看證書告訴你甚麼。記住一個事實,好的琴不需要證書就是好琴。證書證明的是價格,不是價值。每張證書都要花錢,越多證書,代表被剝削更多。除非你要買的是天價收藏品,那另當別論。過去的製琴師認為"琴"本身所表現的的,就是他的簽名,要靠別人的證明來決定自己的身價,格局高低可見一般。

9. 選擇預算內的一流樂器
    如前面的說明,買一把低階的歐洲琴,真的不如買一把高階的大陸琴,你花的錢更少。這種例子在我身邊實在不勝枚舉了。義大利,特別是克里摩納,在台灣特殊商人的要求下,產製了一些有證書、有簽名,卻是檔次低的樂器,這種樂器材料不佳、做工不佳,甚至屢屢傳出有用大陸白琴上漆、貼標的行徑。你多花的錢,是那把琴的運費和更複雜的管銷成本,不是琴的本質。依我的觀察,一流的義大利琴目前身價至少都超過60萬以上。低於這個價位的,我寧可選擇其他區域的樂器。大陸近十年的製作,已經席捲全球,絕大多數歐美工廠琴,都是大陸製。20萬等級的大陸琴,或許比不過7、8十萬的義大利琴,但是40萬等級的義大利琴卻很難望其項背。相同品質,標籤不同,價錢就相差1到2倍。

10. 只到專業琴行選琴
    許多樂器行都賣提琴類商品,但是提琴比起其他樂器更需要專業的服務與建議。在不知道去哪裡買琴的情形下,選擇專賣提琴的店家,相對的會有較多的保障。

11. 好的樂器一定不便宜,貴的樂器不一定好
     不要用價格高低判斷好壞,不要被琴商的話術左右。不一樣的琴聲音一定不同,不一樣跟比較好是不同的。


洋洋灑灑的寫了這麼一大篇,其實在心中已經醞釀超過三個月。前間經歷了粉絲頁、臉書暫停的時期,這幾周重新開張,一方面本業繁忙,二方面還有許多心態在調整,因此一直沒有文章問世。謝謝我太太、許多朋友的支持、鼓勵、甚至威脅,讓我繼續寫出我的感想。這篇文章原本要包含高價提琴的探討,但是除了部分在以前的網誌已有探討外,篇幅會更長大,最後排除專業級的樂器選擇,專注在一般學生、愛好者的問題來著眼,否則問題實在太複雜。

最後,再一次強調,最重要的,就是確認自己買的是樂器、是工具,不是買藝術品。最近看到某位克里摩納的製琴師談到製琴時,明白地說到他是在"製作"工具",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就不是成功的製琴師"時,我真的很感動。藝術用嘴巴說說就有了,好的"工具"卻不是天天碰的到。縱使你真的買到藝術品,不是適合你的工具,那又何用之有?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心態

心態真的很重要 !!

有人為了演奏音樂而上舞台,

但多數人卻是為了舞台而演奏音樂!!

對今日大部分人而言,那些汲汲營營爭名奪利的名家,才是"值得"欣賞的,因為大家都相信,名氣代表實力。只是實力是幾分勢力、幾分權力、加上幾分能力,卻不容易看出。

為了演奏、分享音樂而上舞台的,很辛苦、也很稀有。

為了票房決定演出內容,和為了盈餘選擇化工食材,有差別嗎?

有,黑心音樂驗不出來的 !!

為了傳承而教學、和為了收入而教學,你分得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