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冷知識,冷答案

冷知識

有沒有發現,小提琴曲目中,效果最好、最受歡迎的,許多都是D大調或是d小調?

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莫札特第四號、帕格尼尼第一號、普羅高菲夫第一號等等協奏曲.......是D大調。

巴哈無伴奏第二組曲含"夏康"、布拉姆斯第三號奏鳴曲、巴哈雙小提琴、舒曼、西貝流士、威尼奧夫斯基第二、哈查都量.....是d小調。

是巧合嗎?還是有道理呢?

為甚麼小提琴作品中,最 "正大光明" 的C大調卻反而比不上D大調多,甚至比A大 (小) 調、G大 (小) 調還少見?

冷答案

為甚麼小提琴曲目偏好D大、小調?

首先,因為小提琴是五度純律定弦,D調在小提琴上最容易轉調。從D調 (不論大、小調) 出發,屬調A、或是下屬調G,甚至屬調的屬調E,都是純五度,也就是根音是在五度絕對純粹的音律中進行,沒有需要妥協的地方。也正因如此,D調音階中與和 聲進行關係最密切的屬音、下屬音、屬的屬 (E),因為是純律,只要曲中出現這幾個音或其和聲上相對應的音,都可以得到琴上其他空弦的共鳴 "響應",因此,可以得到音色最燦爛輝煌的效果。其他音階裡的音符,正好可以依不同和聲所需,藉由手指的控制達到完善的音響。比方說,D大調的升Fa,或 是d小調的還原fa,正好可以靠手指頭的移動來配合調性的需要。G大、小調,A大小調,E大小調和弦同理。這些基礎和弦中的音準不會有衝突產生。因此,只要你 確實掌握好,這幾個和弦是可以演奏 "純律" 的準確。

那四條空弦不也都是對應C大調的音階,為何C大調不流行?

我們用簡單的算式來解釋,除了更了解上面D調的特殊優勢,更可以理解為何最簡單的C大調,在調性音樂中,反而較少出現在小提琴曲中的原因。或許更是間接證明,至少部分作曲家可能是理解這些原理的。

我們先定義 A=440HZ (整數較好計算),小提琴的四條空弦就是
E = 660hz (440*3/2)
A = 440hz
D = 293.3hz (440*2/3)
G = 195.6hz (293.3*2/3)

在四條空弦是準確的情形下,C大調的一級和弦 Do - Mi - Sol 無法定義!也就是說,演奏者的音準無法定義!!!

別驚訝。若是耳朵訓練夠好的小提琴家,演奏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第一個和弦 g-e-b-e,應該會發現,當g-e的六度準確,同時e-b的五度準確時,最高的b-e兩個音太寬,也就是說,從空弦G定義的六度E較低,跟五度調音定義的E較高,是不同的音高!

(簡答至此,若覺得算式太難,請跳結論)

不信嗎?算給你看。

G的純律大六度E,是
G =195.6,所以 E = 195.6 * 5/3 = 326
但是,我們的空弦低八度是 E = 660/2 = 330
若是取空弦E下方八度E,再定義小三度G,是
E = 660 / 2 = 330 (低八度)
E的上方三度 G
E = 330 * 6/5 = 396
得到 G=396,396/2 = 198,比空弦準確的 G=195.6 要來的高。

所以
空弦G來的G、E分別是:195.6 HZ 與 326 HZ
空弦E來的G、E分別是:198 HZ 與 330

因此,在演奏牽涉到G、E這兩個音的和絃時,變成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在 E 無法單一認定時,連帶的,C當然也是浮動的音高。

下面是進一步驗證,覺得太難也可以略過,跳最後結論:

當 E = 660,下方 C = 660 * 4/5 = 528
若從G空弦找音準,上方四度再高八度的C
當G = 195.6,C = 195.6 * 4/3 = 260.8,高八度260.8 *2 = 521.6
(或如譜例先八度,再加四度的話,結果相同
G = 195.6,高八度 195.6*2 = 391.2,C = 391.2 * 4/3 = 521.6)

結論

我們又得到兩組音準:

從E空弦來的 C = 528
從G空弦來的 C = 521.6

從以上的算式,我們知道,光是 C大調主和弦在小提琴上就碰到很大的矛盾,勢必要有所妥協,而這也就是 "調律法" 存在的根本意義。小提琴上只有四個音高 (空弦) 固定,就這麼麻煩,當然可以理解,鋼琴所有音符都是固定音高,要妥協音律有多麼困難 (很有意思的是,調律法的英文是 temperament,脾氣、氣質!不同的調律法有不同的氣質!) 。


看看所附的譜例,這是布拉姆斯的F-A-E Sonata 中的詼諧曲,演奏這首曲子時,有覺得老是找不到音準嗎?假使你有耐心看完,這裡就是告訴你為甚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