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該不該用肩墊?!?!

該不該用肩墊?!?!

近年來,不停地有一些老師、教授,提出一種觀念,認為"好的小提琴家不要用肩墊"、"不用肩墊讓我的身體和琴有直接的接觸"、"不用肩墊聲音比較好"......等等的觀念,不僅強迫自己,也強迫學生接受、改變原本習慣用肩墊的演奏習慣,更指出如 : 海飛茲、帕爾曼、林昭亮等都不用肩墊的例子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先說明一個個人的認知。Issac Stern在"從毛澤東到莫札特"這部紀錄片中,要求學生放棄肩墊,但從他的衣服底下抽出一大塊海綿墊,笑說是他的秘密武器.....。林昭亮演奏時,也可清楚看到衣服下的大塊海綿。

衣服上的是肩墊,衣服下不是肩墊嗎?????

不用肩墊的,大部分是早一代的音樂家,從歷史來看,更早的音樂家是連腮托都沒有的!! 腮拖是史博的發明,肩墊雖沒有明確的發明紀錄,但是以布塊、海綿去填補肩、頸與琴間的空隙,應該是一種自發的行為。就近年來,許多"ˇ古樂"的演奏者甚至提出用腮托就不是真正古樂的觀點!! 從這種"返古風潮"發展來思考,演奏家出門坐高鐵肯定氣質不符,應該改坐馬車,才能正確演奏莫札特的快板!!

那些演奏家用肩墊?
歐伊斯特拉夫、克雷曼、鄭京和、恩尼斯等和年輕世代的演奏家們








你覺得他們的成就較低嗎?

簡而言之,過去沒有肩墊的年代,就像手排車年代一樣,初學的門檻較高。現在的自排車讓許多初學者可以輕鬆地將注意力放在其他要務上,不會因為排檔的問題卡住不前,但是社會上還是有一種觀點,好像開手排的都是專家!! 厲害的都開手排!! 最好所有F-1賽車都改成手排才准上場好了。
肩墊也是一樣。過去初學的門檻更高,因為必須克服如何穩固的架琴這個課題,許多人在這個關節就被迫退下,有了肩墊,初學者更快上手,何樂不為?

曾經花了很大力氣,用實證的方式,證明有沒有用肩墊,聲音的改變堧對演奏者有影響,對聽者卻未必產生改變。間單的說,沒用肩墊,身體多了鎖骨與琴直接接觸,骨頭的密度大於空氣,聲音傳到也多於空氣,因此演奏者身體會因此聽到更多"直接音",聽眾無法感受到演奏者的鎖骨傳導,怎可能感受到? 從實證,用肩墊時,提琴背板的震動因為架高了而更自如,理論上聲音會更宏亮,但是這一點較無客觀依據,畢竟,不用肩墊者若是姿勢正確,也不會壓抑琴板震動的。

優缺點
不用肩墊最大的優點,在於少了牽絆、少了累贅,不僅體力上如此,心理上也是。但是反過來說用肩墊卻也提供使用者安全感與穩定性。

少了牽絆一定較自由,多了穩定一定多了累贅。這好像在講婚姻一般,要不要結婚,是種選擇,而不是對錯。用不用肩墊也是一樣的。

原則    ---    先決定腮拖樣式,再決定肩墊

若是腮拖高度、形式的改變已經可以讓你輕易的架琴,當然就不須再考慮肩墊。

有人脖子長、肩膀窄、斜,肯定需要尋找肩墊的輔助,最好的方式是在專家的輔助下,調整前後、高低,嘗試各種肩墊以期找出最適合的樣式。重點是越輕越好。
以前曾經分享過,使用肩墊的人大多的問題是過高,這同樣會造成頸椎傷害,不可不慎。我的實際經驗中,就曾有學生因為姿勢不良導致的頸椎彎曲,在調整姿勢後,數周內頸椎復原的神奇案例(學生父親在場見證,這位學生現念北藝大劇場)。

用不用肩墊,重點在能不能正確演奏,而不是盲從或迷信。有辦法拉的好,管你用手還是腳!!
作為專業的老師,應該輔助學生做最是當的選擇,才是學生福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