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弦樂器空弦固定音高與調性音準的矛盾

很多老師都會要求、強調堆空弦,當然,對空弦絕對非常重要,但是,當出現對上方空弦與下方空弦出現不同答案時,該當如何取決?

若能稍稍對調律法的基本有些理解,我認為,至少,對古典時期之前樂曲的演奏,可以有著決定性的幫助。有多次在跟學生解說音準時,就發現巴哈、莫札特這類對和聲、調性特別敏感的作曲家,會巧妙的避開律學上產生的矛盾,進而讓樂曲的和聲性、調性都更加和諧。


這首巴哈第一號無伴奏組曲中布雷舞曲的音形變奏,紅色框起來這幾個音,或許可以用來做為代表說明。

看看這半小節,這五個音其實是個加上轉折的四度下行,理論上,我們當然必須確實掌握 E - B 這個完全四度下行的和諧,純四、純五度基本上是不能妥協的。然而,當我們確實演奏了這個四度時,後面出現的D空弦就顯得尷尬了。

基本上,B這個音的音準在這個樂章已經被 D 的空弦綁住了,對一下空弦,會發現,B - E 的 B 音較高,D - B 的B 音較低 (這是純律自然的現象)。倘使,巴哈當初直接寫成下行四度,會產生的問題是,因為緊接的下一個和弦是 b 小調的和絃,若是演奏和合於 E - B 四度下行的 B,與接下來的空弦 D 就會產生不諧和的現象,若演奏合於 D 的音高,又與四度音程的純粹性打架。縱使你很敏感的,先演奏合於 E - B 四度下行的音準,再馬上轉換成 D - B 六度和聲的音準,也會因為兩個相近卻不相同的 B 產生音準不平穩的現象,更不用說 B 本身就是主音,是整首樂曲調性的基準。而且, D - B 之間的關係也會失去穩定。

巴哈厲害的地方,是他知道問題,也巧妙解決了。竅門就在下行時,他繞回到 D 再到 B。不是 Mi - Re - Do - Si,而是 Mi - Re - Do - Re - Si

當旋律線轉上型回到 Re,聽覺不再注意到 E - B 的完全四度,反而是 D - B 下行的三度,而從 D 空弦來的 B,就解決了這個音準衝突的問題。更讓整首樂曲的主音 B 有著均一、穩定的結果。

這裡的 B,當然只能演奏合於 D 空弦的 B。

長久以來,發現有許多小提琴拉得很好的人,不喜歡拉莫札特、巴哈。我猜測,應該是發現音準矛盾、衝突,卻又不知道、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深入一些,許多標榜 "古樂" (Historical informed Performance Practice) 風潮的演奏者,拼命把重心放在用甚麼弓演奏 (天曉得那個時代的弓有多少種尺寸、型制、重量),有沒有用巴洛克琴演奏 (天曉得那個時代有多少種琴的尺寸、比例,多少種橋的規格、多少種低音樑的規格....),等等,只是抓的到、摸的到,卻是枝微末節,也不可能有 "一個" 答案,再用某種默契,達成 "一種" 現代樣式的 "復古" 樣貌。反而,對音樂和聲、對位有極大影響的調律法,卻是少了該有的基本認知與尊重,真是本末倒置。

再說回來,縱使你拿著巴哈演奏時的那把小提琴、那把弓、他用的那種羊腸弦,卻不理解巴哈樂曲中調性音準的安排,甚至也根本無法控制合宜音準,演奏出來還能說是 "原汁原味" 嗎?

這是我對巴哈這裡半個小節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