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老琴、名琴、好琴


    長久以來,喜愛小提琴的癡迷者總有一個又一個的夢想,夢想著從:跳蚤市場、從阿公放阿祖遺物的閣樓裡、從歐洲哪個小鎮的當鋪裡,不經意地得到一把被世人遺忘的稀世名琴,可以奏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絕妙音色........

1820年某天,在英國倫敦的一家提琴店裡,製琴師老闆 約翰‧貝慈 先生 (John Betts) 忙著幫店裡的客人解決琴上的細節調整,此時,一位衣衫襤褸的吉普賽人拿著用報紙包裹的一個物件進到店哩,跟貝慈宣稱,這是一把史特拉第發利琴,只要老闆出個好價錢,他就可以賣給他。正忙得不可開交的貝慈,對這種見怪不怪的老技倆實在沒有太多耐心,請店裡的伙計拿了幾塊錢塞個那個吉普賽人,就打發他走了。那人也沒多說,似乎也覺得,好歹換了幾個錢,總可以換得幾頓溫飽,沒囉嗦,把報紙包的東西往櫃上一放,人就消失在巷弄間了。
⋯⋯

     過了好一會兒,貝慈先生手上工作總算到一個段落,閒下來的他,突然想起剛才那位吉普賽人拿來的東西。雖然沒有期待,畢竟經常都有這種事,他想看看總無妨。帶得他將報紙一一撥開,映入眼簾的,竟是一把製作絕美、無與倫比的小提琴,還來不及細看,他馬上讓店裡所有夥計出門,四處尋找這位吉普賽朋友,畢竟,這是多大幸運的財富,獨享是完全說不過去的。可惜,這位吉普賽人,就如同其他神話中的人物一般,消失無蹤影。
這把琴,經過仔細查看後,確認是 安東尼歐‧史特拉第發利 製作於 1704年的精品,不僅品相完美,在爾後的研究中,更將這把樂器定位為標誌史特拉第發利黃金時期開端的重要成果。也就是說,今日我們所認知的史氏黃金時期,幾乎是從這把琴開始起算的!
這是一把老琴、名琴、好琴的故事。歷史上不少琴都有著這樣幾近神話般的故事,不論真假,這些故事讓提琴的『熱情愛好者』(connoisseur) 們有了更多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些話題,更直接炒熱了愛好者對更多樂器背後故事的熱情追求。這些故事,代表著更多金錢的來、去,更讓善於操縱此道的人們,有機可乘。

     講完故事,回到正題吧!甚麼是老琴應該不難回答,甚麼是名琴就可能開始模糊了,至於甚麼是好琴?肯定很難有個肯定的答案。我為何要談這個話題?因為太多人慣於把這三個不同、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視為一體,為了商業目的,造就了太多假藝術的意義。是把這三個詞看清楚,可別跟著漩渦枉死裡淹了。

     1. 老琴 這不難理解,問題在多久算老?依照目前所留存提琴的壽命而論,一般的認知應該是100年到250年算是一把琴的黃金時期,0到10年算新琴,10至100年算成熟期 (這有太多種說法,不用跟我爭辯,每把琴、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差異的),超過250年算是老年。對於大家普遍的口語『老琴』,我實在無法簡單定義,到底要說多久才算老琴?一把琴要多久才夠老?反過來說,一把琴要多久可以穩定使用?是否真如某些人認知的,一把琴必須養六,七十年才夠成熟?然後再找人改板子、開聲?當然不是這樣。

實務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把新製作良好的琴,最多只要經過3到5年的使用、與仔細調整後,就可以進入非常穩定的使用狀態,幾乎所有客觀的盲測實驗都一再證實,無論堆演奏者、對聽眾而言,根本不存在『老琴的聲音』這件事。一把琴在年輕的時候具備甚麼條件,老的時候就是具備那樣條件的老琴。一把本質不佳的琴絕對不會放老了之後變成好的老琴。記住這個事實,歷史上多數被淘汰的三四流、不入流老琴,正在市場上,靠著『老琴比較好』耳語四處流傳著。

     2. 名琴 簡單的說,有名字、或有名氣的琴,就稱名琴。問題在怎樣算有名?過去名琴『名字』的定義極為嚴格。坦白說,我還真不知道名琴的原文該怎麼寫,是 Famous Violin 嗎?在原文書,其實還真少用到名琴這詞,可使卻是我們最常聽到的。
或許,名琴第一個可以指那些名家用過的琴,例如:海菲茲、帕格尼尼.....等等用過的。其二,某些具有特別歷史、典故、圖形的提琴,會用特殊的意義命名,例如:加農砲、克里摩納人、海豚、貝慈.....等等。這些名字並非你自己取了,大家就會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密爾斯坦的史氏琴 EX. Goldman-Milstein,他將他的琴用妻女的名字命名為『Maria Teresa 』,可是世人還是習慣用Goldman-Milstein 稱呼。

名家製作的琴未必是名琴,許多史氏琴根本沒有共通的名字,書上只寫著『a violin』,而名氣更通常是跟隨著使用者或蒐藏者而水漲船高。了解這些慣用語,希望更能導正市場上歪斜的觀念:『義大利名琴』、『百萬名琴』.....,這些琴充其量就是一把提琴,稱它名琴,目的不是讓你體會他的好,而是想賺你更多錢。

     3. 好琴 好琴更難定義,每個不同的價位、每個不同程度的使用者,都可以定義不同的好琴。依現今國際製琴界蓬勃發展的現況,我更不能理解義大利琴就是好琴這種迷思。更不用說對學生而言,有限的預算,不做最有效的運用、盤算,還夢想著擁有一把『義大利名琴』!殊不知,有限預算、有限專業引導的結果,十之八九就是買到一把名門家具。
老琴、名琴,與好琴各具不同的意義、標準,也就是說,老琴、名琴未必是對你演奏上好的好琴,他可能在某個時間點上、對某個演奏者產生了最偉大的意義,但卻未必能對你產生相同的意義與價值。文中提到密爾斯坦的 Goldman-Milstein,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到了哪裡去了?縱使知道他正在某位日本演奏家的手中,他又何時曾經讓那把名琴發出密爾斯坦手中那無比光華、高貴的琴音?


     用屬於你自己的判斷,去尋找自己心中的好樂器。不要把神話、傳說,當成畢生追求的目標。

我還在思索,如何把選擇屬於你的好琴的方法文字化,真的不容易,也不確定能不能成功。但還是強調,沒有破除老琴、名琴的迷思,好琴是找不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