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慢練的意義 – 怎麼慢?怎麼練?

    這個話題真是個不容易說明、卻又極為重要的課題。學生時期,聽著師長、前輩、或是文章中,總是提到 『慢練』的重要性。從理智去思考,也確實理解,慢練是件重要、也應該是極為有效的方法,可是,卻總沒見過稍稍深入解釋,到底慢練是怎麼個意義、怎麼個方法?當時真有幾次,耐起性子,確實的將功課給『慢練』了好幾回,卻是感受不到慢練帶給我有何效益,心底下得到的疑問卻是越多。慢練,真的是這樣子一小節、一小節、一小節.......,慢慢的拉奏下去,就會有效果嗎?前陣子,帕爾曼的大師班,也強調『慢練』的重要性,也有許多朋友在FB轉貼這個訊息,更顯見,這個課題確實得到很多的認同。然而,同樣的疑問依舊存在。有篇中國樂器的分享文章,似乎是比較明確的說明了『慢練』的方法,當中甚至提到,比原速慢一倍以上,才算慢練。但是,真是這樣嗎?

我們從這個觀點來切入這個題目,因為這也是我最原先的認知 - 慢練就是用比原始速度更慢的速度來練習。這看似合理,在初始階段也應該適用。但是,設想,一首15分鐘的樂曲,放慢一倍,就要30分鐘,原先一個鐘頭可以練習四次,慢練只能兩次,雖然可以幫助『熟讀』樂譜,但效率也似乎欠佳。再者,假設,樂曲分為ABCDE五個段落,AE段是主題,C段是變奏,BD兩段是有難度的不同技巧花腔,五個段落用同樣的方式練習,這樣的方法聰明嗎?簡單的段落與困難的段落,是不是該用不同的心態面對?

我的練習不夠嗎?

我一直自認為是個會找方法練習的學生。直到與 Michele Auclair 學習的初期,卻紮紮實實的踢了鐵板。某次上課,她告訴我:『我知道你很認真練習,但是你的練習不夠聰明、不夠有效率.......』,猶如當頭棒喝般,當時,真的是無比生氣、無比羞愧。課後,思考、檢討許久,才慢慢體會,老師當時上課的方法、要求,與練琴的原則。之後,觀察學生練習、回想自己過去的練習,才真正體會,『慢練』真正的意義與方法。

當時,老師非常強調練習時『右手的問題、右手解決,左手的問題、左手解決』。咦?這不就是鋼琴左右手分開練的原則嗎!從這點出發,練習的意義就在 "解決問題",而『慢練』的意義,不就應該是慢慢的練習、或說是『耐心而有效率』的練習更恰當?國際上大師們提到的 Practice Slowly,是否更應該理解成 『耐心的練習』,而非 『慢速的練習』?我經常跟學生們解釋,『慢速練習很重要,但是不能解決快速演奏時的問題』,舉例,F1賽車,經常需要高速過彎,這些需要極高度全方位協調的動作,需要先用慢速來了解場地、車輛、甚至氣候的狀態,但是,慢速練習無法解決高速過彎時所需要的操控感,它必須藉由逐漸提高的速度,逐漸接近、甚至提升臨界值,來取得無以倫比的操駕技術。也就是說,快速操駕的技巧,必須藉由快速操駕得來,因為,所有的物理、生理特性,在不同速度時,會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舉出這個例子,只是要再次說明,『慢練』絕對不只是慢速度的練習而已,它真正的意義,應該更是『耐心而有效率』練習 - Practice Slowly – 慢慢地練習。是一種練習的態度,而不只是速度的快慢。

所以,接續著這個話題下去的,當然就是如何『耐心而有效率』的練習。這個問題,又比起上述慢練更複雜。我想,在有限的篇幅底下,能做的,就只提出幾個重點與大家分享。

為甚麼上台會失常、會緊張

很多學生都會說:『在家裡明明練得很好,為甚麼來上課就彈不好?』、『今天太緊張了,所以失常』、『今天琴怪怪的,怎麼跟平常反應不一樣..........,其實,這些都只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練習的方法出了問題,也就是沒練好。所有的專業其實都是一樣的,透過不停的練習、操作,去逼出問題、發現問題,更進而能夠解決問題。因此,練習時採取較緩慢的速度,固然得以取得針對目標的熟悉程度。但是,練習的強度不足,卻也不足以逼出未來現實上可能發生的問題。軍隊的演習就是一個更大、更複雜的好例子。訓練強度不足的部隊,上戰場猶如當槍靶子一般。而訓練不足、或說練習不足的演奏者,上台真的就是等著看笑話,這也是許多人上台會緊張、肚子會絞痛、肌肉會無法控制的原因,因為,當事人內心深處非常清楚,有多少地方是根本沒有練習妥當的。或許,帕爾曼所說過的這句話,可以作為我的註解:"If you practice something slowly, you forget it slowly. If you practice something fast, you forget it fast." 。『練得慢,忘得慢。練得快,忘得快』,很顯然的,至少在這裡,』慢練』指的不單只是用很慢的速度練習而已。另外,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年輕的鄭京和與海飛茲上課,學習的課目是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鄭京和架起小提琴,開始演奏起輕快的第三樂章,沒多久,海飛茲就示意她停下,說:『快一點』,鄭京和加快速度,再次演奏,海飛茲又要他停下,『快一點』,如此數次直至鄭京和無法用更快的速度演奏,海飛茲告訴她: 『你還沒準備好』!我們雖然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掌握快速演奏的協調能力,肯定不是光用慢速度演奏,可以達成的。

慢練的意義與方法

以下,就分享幾個經常與學生提到的重點,跟大家分享。我常覺得,若是我早些理解、或有管道得知這些道理,我現在應該能夠演奏得更好、進步的更多吧?希望,這些我到成年後才悟出的練習要點,能購對學琴者們,有所幫助:
  1. 慢速 慢速的意義,在於更仔細、更全面的觀察、理解樂曲中的細節,也就是說,透過猶如慢動作般的演奏,放大呈現樂曲中所存在的各種變化。因此,慢速練習時,必須更明確、甚至更誇張的將觀察、理解的細節,猶如顯微鏡般地展現出來。所以,慢速練習第一個要點:它是一種心與腦的練習。同樣的,對於操作技術上而言,慢速練習也可以幫助建立協調的基礎認知,猶如賽車手、運動選手透過慢速度的動作模擬,去找到肢體協調的步調與感受。個人認為,就是第二個要點:毫無意義、毫無想法的慢速練習,只是浪費時間。甚至於,毫無目的的慢速練習,只是磨掉對音樂的耐性而已。所以,對學生、孩子要求慢速練習時,務必引導清楚的練習方向。
  2. 控制力 無論是慢速、快速,控制力是最重要的要點。under control 是所有事情的指標,當然更是演奏的指標。沒有控制的慢、與沒有控制得快一樣糟糕。控制力不會在練習的初期就能夠全面擁有。那是隨著練習、與日俱進的能力。也就是說,除了肢體的練習,心裡對曲子的掌握也必須隨之精進。在這個層面,離開樂器的練習就是非常的重要。就像賽車手,必須離開車輛去熟悉包括路況、天候等等情況一般重要。學習演奏的人,不只是整天在樂器上操作而已,必須離開樂器,透過其他的學習,諸如:樂理、樂器學、和聲學、音樂史...等等,更重要的是,欣賞前代大師們的錄音遺產,去學習、理解所演奏的樂曲內涵、結構、細節、涵義、演進....等等特徵。有理解,才有控制的能力。不知道賽道長相、特性、甚至過去賽車手的成績,我想應該很難突破既有成績的。
  3. 分段 這是練習最重要的觀念之一。練習最糟糕的習慣,也是幾乎所有學生都會犯的問題 (不少指揮家也只能如此),就是 – 從頭到尾走一次。當然,從頭到尾演奏是有它的意義,它可以讓演奏者感受到樂曲整體的架構與脈絡,但那無法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也就是說,從頭到尾演奏,也必須是在有所對應、有意識的情形下,視為練習的一部分去安排。若是每次都從頭到尾,如同許多指揮與樂團排練般,縱使能夠提出問題,卻沒有、或無能解決問題,甚至根本無法發現問題,這樣子從頭到尾的演奏,就沒有任何練習的意義。甚至,它就是更後面會提到的,只是增加犯錯的機率而已。
    越大的曲子,越需要利用分段的方式練習。因為分了段落,精神更能集中,更能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並透過集中、高強度的重複練習,加強心、手、肢體對樂曲的內容、技巧的掌控。更重要的,適當的分段,讓樂曲的架構成為練習的依據之一,不僅演奏時有更加明確的結構性,也能對應到背譜的可靠度。利用分段練習,腦中自然劃分出樂曲的段落地圖,縱使演奏時突發狀況發生,也因為對段落的了然於胸,可以不慌不呒的從最適當處接續演奏。
    更細的分段練習,還有助於高強度的解決段落中特殊的技術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從頭演奏時肯定會卡住的地方,卻不是從頭到尾演奏可以解決的。
    碰到問題時,停下腳步,思考一下下面所提出的要點。
  4. 分析 先前有文章分享過,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進步。練習時碰到難題,藉由分段可以確實停下腳步、面對問題。如同上面提到的,對弦樂器演奏者而言,必須要學會如同鋼琴般的分手解決。在樂曲中,左手按弦的問題,不外乎指法、音準與其他相搭配的基礎條件。右手弓法要解決的,則有更多的細節要照顧:上下弓、弓的部位、句法、強弱變化、弓的位置、換弦、換弓.....。碰到問題時,務必停下腳步,分析問題的所在,並確實的解決問題。
    例如,許多人在練習跳弓的樂句時,不停地反覆練習跳弓、把問題歸結給跳弓技巧不好、甚至於是弓不好的結論。殊不知,經常碰到的實況,是左手按指與右手協調欠佳、或是右手運弓換弦的觀念欠佳這兩個關鍵問題上。或許,下次碰到這樣的情形,試著用連弓的方式,以八個音、或更多個音用一弓演奏,同時,檢查一下,左手按弦是否不平均,或是利用分弓、平弓的方式放慢速度練習,檢查是否右手換弦與左手失去協調。之後,或許你也會發現,原來,跳弓一點都不難。
  5. 方法 因此,分析了問題,就是要找出相對應的方法。這點在此就很難深入,因為,光這點,肯定就可以出一本單行本來討論。不過,只要仔細理解、學習各種練習曲,就可以累積這些練習的方法。簡單的說,練習曲,就是教育家們創作出的方法,用來解決樂曲中會出現的問題的樂曲。所以,話說回來,毫無目的的演奏練習曲,不僅僅毫無幫助,甚至浪費時間。了解每一首練習曲練習的目的,仔細學習、掌握它的技巧與方法,並在樂曲碰到類似問題時應用上,是最實際的建議。其他的,真的就是經驗、判斷力的累積了。
  6. 重複 針對問題,重複的練習,應該是最不需要解釋的重點。我們都看過這句話:"practice makes perfect" - "練習成就完美"。當然,完美是不可能的,所以練習是不能停歇的。但是,這句話真正的意義,在於不停的練習,也就是重複的練習。透過上述分段的方法,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高強度的重複同樣的樂句、動作,是確實掌握該段樂句或技巧的不二法門。很多學生雖然學會了,卻忘了足夠強度的重複,隔天起床,肯定又是從頭。但是,有一點極為重要,必須要特別注意,那就是下一個重點。
  7. 避免出錯 不少學生在練習時,都有一個不自知的問題。練習時出錯,不斷地、努力地重複的練習這錯誤的段落,直到某次不小心拉對了,自覺總算可以停下腳步了。殊不知,重複練習了100次錯誤後,只演奏了1次正確的話,下一回正確的機率還是幾乎等於0。房子蓋好了,重建前還得先拆掉原先完成的。錯誤的習慣一旦養成,也得先洗掉錯誤的習慣啊。是的,不要老是出錯、改錯。盡量在第一次、甚至每一次練習,都只演奏正確的。這也就是為何一開始要用慢速度 "找路" 的原因了 - 免得把車子撞爛了 - 也就是說,別讓錯誤的經驗、或訊息,搞爛了你對曲子的認知。避免練習時重複出錯,是我經常告誡學生的重點。特別是當學生沒有耐心、沒有思考,只是不斷拉奏錯誤時 (這是許多學生共通的問題),我都會問他們:你寫2+2=5,寫100次,答案會不會突然變成2+2=4?答案當然是不會的。錯誤的答案要如何變成正確的?當然是停下腳步,審視問題、並且解決問題。許多學生會努力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練習 "同樣的錯誤",造就的結果,當然是非常穩定的錯誤。除非你解決它,否則,錯誤不會自然修正變成正確。你練習的是錯誤的,重複的結果就是錯誤的習慣。只有重複練習正確的,才會成就正確的習慣、正確的結局。因此,回顧上面所敘述,毫無目的的練琴,練得越多,傷害可能越大。你以為的進步,其實是經驗增加而已,演奏的結局卻是越大的災難卻不自知。
  8. 不要過度練習 練過多比練不足可能傷害更深。過度練習,除了因為注意力的消失,造成無意間養成自以為正確的壞習慣外,最糟糕的狀況,將可能是身體永久性的傷害。任何行業,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職業傷害。所以,不用對職業傷害太過大驚小怪,縱使你整天躺在床上,也會對身體有其他不良的影響。對我們而言,問題在於:能不能一方面又有足夠強度的練習 – 不論是精神上、或肢體筋肉上,確保練習的成果,又能夠適時的休息,緩和練習對身心疲勞所帶來的傷害。我想,對小提琴家而言,一天4~5個鐘頭全心投入的練習,是最多的極限。以我個人的經驗,練習強度最高的時期,是在新英格蘭音樂院學習時。那時,不論當天是否有管弦樂團練習、室內樂等其他演奏、排練、上課等時程,自己單純練琴的時間就是四個鐘頭。每個鐘頭間休習約十分鐘。不少時候,碰上樂團排練、室內樂排練、上課等等,又再加上自主練習,一天拉琴的時間超過9個鐘頭。那時,到了晚上,帶著極度疲憊、卻又想繼續練下去,總會有隔壁琴房的朋友看不下去,告訴我『不要再練了,回去休息吧!』。現在想想,確實如此。不過,對於那些練習顯然不足的大部分學生們,請不要用這點當藉口吧。

對我而言,所謂的『慢練』,真正的意義,就是上面我所描述的總體。或許,會特別強調慢練的重要性,是因為學生們都把『快』當做厲害,『慢』當成是無能。其實,慢有慢的難、快有快的難。有些問題,就是要慢速來解決,另外有些問題,或許反而是要快才能練就。假使這篇文章對您有意義,應該就可以理解,孩子每天練習多久不是問題的核心,怎麼練、練了甚麼,才是重點。練習正確的,累積的就是正確的。練習錯誤的,累積當然就是錯誤的。練習時間要多久、要練幾次,都不是重點。

該練習多久、該練幾次、該練多快、多慢...,或許都是其次,練習的效率,才是關鍵所在。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冷知識,冷答案

冷知識

有沒有發現,小提琴曲目中,效果最好、最受歡迎的,許多都是D大調或是d小調?

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莫札特第四號、帕格尼尼第一號、普羅高菲夫第一號等等協奏曲.......是D大調。

巴哈無伴奏第二組曲含"夏康"、布拉姆斯第三號奏鳴曲、巴哈雙小提琴、舒曼、西貝流士、威尼奧夫斯基第二、哈查都量.....是d小調。

是巧合嗎?還是有道理呢?

為甚麼小提琴作品中,最 "正大光明" 的C大調卻反而比不上D大調多,甚至比A大 (小) 調、G大 (小) 調還少見?

冷答案

為甚麼小提琴曲目偏好D大、小調?

首先,因為小提琴是五度純律定弦,D調在小提琴上最容易轉調。從D調 (不論大、小調) 出發,屬調A、或是下屬調G,甚至屬調的屬調E,都是純五度,也就是根音是在五度絕對純粹的音律中進行,沒有需要妥協的地方。也正因如此,D調音階中與和 聲進行關係最密切的屬音、下屬音、屬的屬 (E),因為是純律,只要曲中出現這幾個音或其和聲上相對應的音,都可以得到琴上其他空弦的共鳴 "響應",因此,可以得到音色最燦爛輝煌的效果。其他音階裡的音符,正好可以依不同和聲所需,藉由手指的控制達到完善的音響。比方說,D大調的升Fa,或 是d小調的還原fa,正好可以靠手指頭的移動來配合調性的需要。G大、小調,A大小調,E大小調和弦同理。這些基礎和弦中的音準不會有衝突產生。因此,只要你 確實掌握好,這幾個和弦是可以演奏 "純律" 的準確。

那四條空弦不也都是對應C大調的音階,為何C大調不流行?

我們用簡單的算式來解釋,除了更了解上面D調的特殊優勢,更可以理解為何最簡單的C大調,在調性音樂中,反而較少出現在小提琴曲中的原因。或許更是間接證明,至少部分作曲家可能是理解這些原理的。

我們先定義 A=440HZ (整數較好計算),小提琴的四條空弦就是
E = 660hz (440*3/2)
A = 440hz
D = 293.3hz (440*2/3)
G = 195.6hz (293.3*2/3)

在四條空弦是準確的情形下,C大調的一級和弦 Do - Mi - Sol 無法定義!也就是說,演奏者的音準無法定義!!!

別驚訝。若是耳朵訓練夠好的小提琴家,演奏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第一個和弦 g-e-b-e,應該會發現,當g-e的六度準確,同時e-b的五度準確時,最高的b-e兩個音太寬,也就是說,從空弦G定義的六度E較低,跟五度調音定義的E較高,是不同的音高!

(簡答至此,若覺得算式太難,請跳結論)

不信嗎?算給你看。

G的純律大六度E,是
G =195.6,所以 E = 195.6 * 5/3 = 326
但是,我們的空弦低八度是 E = 660/2 = 330
若是取空弦E下方八度E,再定義小三度G,是
E = 660 / 2 = 330 (低八度)
E的上方三度 G
E = 330 * 6/5 = 396
得到 G=396,396/2 = 198,比空弦準確的 G=195.6 要來的高。

所以
空弦G來的G、E分別是:195.6 HZ 與 326 HZ
空弦E來的G、E分別是:198 HZ 與 330

因此,在演奏牽涉到G、E這兩個音的和絃時,變成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在 E 無法單一認定時,連帶的,C當然也是浮動的音高。

下面是進一步驗證,覺得太難也可以略過,跳最後結論:

當 E = 660,下方 C = 660 * 4/5 = 528
若從G空弦找音準,上方四度再高八度的C
當G = 195.6,C = 195.6 * 4/3 = 260.8,高八度260.8 *2 = 521.6
(或如譜例先八度,再加四度的話,結果相同
G = 195.6,高八度 195.6*2 = 391.2,C = 391.2 * 4/3 = 521.6)

結論

我們又得到兩組音準:

從E空弦來的 C = 528
從G空弦來的 C = 521.6

從以上的算式,我們知道,光是 C大調主和弦在小提琴上就碰到很大的矛盾,勢必要有所妥協,而這也就是 "調律法" 存在的根本意義。小提琴上只有四個音高 (空弦) 固定,就這麼麻煩,當然可以理解,鋼琴所有音符都是固定音高,要妥協音律有多麼困難 (很有意思的是,調律法的英文是 temperament,脾氣、氣質!不同的調律法有不同的氣質!) 。


看看所附的譜例,這是布拉姆斯的F-A-E Sonata 中的詼諧曲,演奏這首曲子時,有覺得老是找不到音準嗎?假使你有耐心看完,這裡就是告訴你為甚麼了。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琴盒裡的秘密



今天這個話題較輕鬆,來看看提琴盒子裡『要』與『不要』放些甚麼東西。



首先,先看看那些是 『必要』放在琴盒裡的東西。既然是必須放在琴盒子裡的,代表的是與你演奏必然相關的物品,當然,指的是 琴、弓與肩墊 (看個人),之外所必需特別準備的,至於個人其他非關演奏的物品,自然不在此提及,當然,也建議不要放置琴盒子裡。

一、 必要品項:


1. 備用弦:弦的壽命,若是每日約平均三小時的操作,壽命不超過3個月,不是斷了才換。使用過度的琴弦會影響音準、音色。建議琴盒中準備G、D、A 一套,再加兩條E弦當備弦。至少也應備有A、E弦各一條。不要買太多備用弦,放太久弦會氧化。

2. 松香:這要提醒好像很好笑,可是真的很多人忘了放松香,注意蓋子、盒子要完整,否則到處會沾黏。

3. 鉛筆、擦子:不管是個人、團體練習、排練,鉛筆擦子都是必備的,所以養成習慣琴盒子裡放一套。鉛筆建議至少2B以上,不要用如0.5等細筆尖、不要用原子筆寫譜。盡量不要用有色筆,塗寫越多,樂譜越不容易閱讀。

4. 小方巾:棉質的小方巾最適合擦汗,尤其適合清潔操作樂器的手部。琴頸、指板、腮托、弓的握把部分,容易沾染汗水的地方,用小方巾可以隨時抹乾。增加練習效率,也顧及衛生,比手帕好用太多。個人喜歡白色,比較知道何時該洗了。

5. 嬰兒紗布手帕:這是專門用來清潔松香的。紗布清潔弦上、弓上的松香特別容易。也可使用舊的男性純棉內衣代替。每隔一陣子,用肥皂就可以很容易簡單清洗。

6. 擦琴布:第三塊布是專用擦琴身所有漆面的布。鋼琴布、或是專用的棉布、羊絨布都可。三塊布各有用途,避免混用,以免松香、汗水與琴身互相沾黏,越擦越髒。

7. 指甲剪:是的,放個小指甲剪在琴盒子裡,隨時檢查自己的指甲。指甲過長,不僅妨礙左手操作、影響音色,更容易傷到琴弦、指板。

8. 弱音器:只要有參加樂團,一定是必備品項。個人曲目偶也需要,因此,學習到一定程度者接必備。

9. 調音器:練習期間,特別是每次開始前,必須隨時注意自己樂器空弦音準的正確,準備 『可以發出音高』的調音器具,如:調音器、調音笛或音叉 (建議 A=442HZ)。不要用指針式的調音器調音,那是用眼睛調音,不是耳朵。當然,與任何固定音高樂器合奏,如鋼琴,標準音須來自該項樂器。現在智慧型手機多有調音器功能,可多加利用。請參考:調音器的使用

二、 非必要品項:


1. 酒精:酒精用來清潔琴弦非常好用,甚至也是清潔紙板上剩餘松香的好方法。但依我個人習慣,若是隨時用前面所說的分三塊布清潔,並不需要每次用酒精清潔。用酒精清潔更要注意絕對不能沾到任何漆面。因此更要確認裝酒精的容器必須 "絕對安全"。因此,不列入必要品項。

2. 音柱工具:若是懂得音柱調整的方法、原理,當然就自備一枝音柱鉤,有時甚至是自助助人。當然,除非有把握、有學過,否則絕對絕對不要亂插亂調,因為非常容易傷到琴板。

3. 腮托板手:若是平常有注意,一般而言腮托鬆落的機率不大。不過,一根腮托板手就那一點點大小,帶在身邊也無妨。

4. 弦栓蠟:換弦時,視需要塗上一點弦栓蠟,除了更不容易突然鬆脫,也更好旋轉調音。若平常已經有注意,帶不帶在身邊倒是無妨。

5. 電子小型溼度計:因為誤差太大,幾乎所有的指針是溼度計都是裝飾品,若能找到小型而準確的溼度計,對判斷環境濕度當然有幫助。不過,除非你能夠控制現場溫溼度,否則,除了提醒,那也起不了作用。

6. 增濕器 (各種Humidifier:如Dampit、Stretto等等):對大陸型氣候的乾燥天氣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必要品項。樂器過度乾燥比起受潮更加危險、傷害更大,出國時記得了解當地天候狀況,適時準備。在台灣因為大部分時候都是過度潮濕的天候,因此不列入必備。

三、 避免品項:


1. 琴油:平常若是注意隨手清潔,幾乎不太需要使用琴油。頂多一年一次,做個細部SPA就夠了,帶個琴油,萬一洩漏,根本自找麻煩。

2. 乾燥劑包:這也是很常見的,許多人以為放個乾燥包可以除溼,但實際上一點用處都沒有。相反的,吸飽溼氣的乾燥包等同增溼器搬,讓濕氣與你的樂器常相左右。詳情可參考:https://goo.gl/zKTwdJ

3. 香精、香包:內含的化學揮發物質是否對琴有不良的影響不可得知,原則上建議儘量避免。

4. 食物:這根本無須解釋,除非你想要與螞蟻、蟑螂、老鼠一起練琴,否則請絕對避免。

以上所提,單純個人經驗分享,沒有絕對的對錯。當然,也必須因時、因地而做調整。您可以參考我的意見,加上自己的需求,檢查一下自己琴盒子裡,少了甚麼、多了甚麼!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弦樂器 發聲的三個基本要件

所有弓弦樂器,演奏上最重要、最複雜而難以掌握的,應該不左手的音準問題,右手發聲的種種問題,困難度、複雜度比起左手,只會更多,不會更少。不比演奏鋼琴時,演奏者在按下一個琴鍵的同時,就可以完成:音量、音高、音色三個樂音的基本要素。弦樂器演奏者在發出每一個具備這三個基本要件的樂音時,其實是靠著雙手的複雜協調來完成。這個原因也正是弦樂器之所以既難以入門、更難以深入的主因。

顯而易見的,樂音的三個要素中,音高是靠左手按弦改變弦長來決定的。而音量、音色這兩項,則是右手弓法的重責大任。當然,左手的抖音可以修飾、增色情緒上的感染力,但是沒有右手弓法的適時配合,再漂亮的抖音也是枉然。簡單的說,沒有左手,你可以演奏出只有四個音的聲音。沒有右手,甚麼都沒有。

很可惜的是,長期的觀察下,大部分人只注意、強調左手的技術、音準、音符的正確,卻極少有人意識到,右手弓法影響演奏水準的程度有多深。俄國大師密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常說:小提琴的演奏藝術,百分之七十來自右手。假使不能參透右手弓法的基本原理,除非你是極為幸運地、碰巧用對方法,或是萬中選一、不須指引的天才,否則,要想掌握演奏上最最複雜的變化,根本是癡心妄想。

試著用三張簡單的圖解,從 "" 的角度來說明右手弓法最基本的必要變數。


首先,先用第一張圖將三個變數呈現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弦樂器發聲的三個要素,就是

  1. 重量 Weight
  2. 速度 Velocity
  3. 接觸點 Sounding Point

這三個要素間是互為變數的關係,也就是當其中一個條件改變時,另外兩者也會跟著微調,也就會造就不同結果的聲音音色、音量,我們用Tone來表示。先把這張圖放在心裡面,我先用第二張圖解說重量與速度這兩個變數對演奏上的重要性與影響。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弦樂器是靠 『摩擦力』來發出聲音,演奏運弓時,透過重量與速度,施給琴弦作用力使琴弦震動,再透過物理上的包括槓桿原理在內的種種機制驅動琴橋、面板產生震動,發出聲音。因此,第一個要建立的想法,就是不能以為 『運弓的多少決定聲音的大小』!聲音的大小,來自於重量與速度的搭配。從實際的觀察,弓的重量甚至比起速度更是必須首先考量的。演奏時,我們必須先將弓放在弦上準備,並給予適當的壓力,用以取得良好的起音。之後給予適當的速度,就發出適切的、具有很好起音的聲音。更不用說,沒有適當的重量,用再多的弓,聲音也是黯淡、空虛、漂浮而少了質感。縱使是特殊的色彩奏法,如 Sul TastoFlautando,也是一種懸殊的重量、速度調整的結果。做個譬喻,用鏟子挖土,必須適當地將鏟子挖到土裡,再施以適當的速度,就可以鏟起所預想分量的泥土。光是用力揮動產子,唯一做到的,只是揚起漫天灰塵而已。能夠理解這個道理,應該可以體會我所強調的,重量才是運弓、發聲的第一要素。我常常跟學生們形容,先給重量,然後再用速度去釋放能量。當然,重量過多、速度不足所導致的結果,就像是鏟了過多的土方,卻無法給予足夠速度一樣讓鏟子卡在土哩,在弦樂器上,就是過度壓弦所產生的沙啞、粗糙的發聲。



第二張圖中,我們從琴橋後方的角度位置來觀察,往下的重量,加上水平移動的速度,所加總的,就是實際對琴弦作『功』(Force) 的『合力』,這個合力會出現在運弓方向的相對夾角。重量越多,合力越往下方。速度越大,合力往水平方向移動。越往下方的合力,對琴面板所作的功越大,所以:

重量越多,速度越慢,合力對面板做功越大,聲音也越大。
重量越少,速度越快,合力對面板做功越小,聲音就越小。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似乎挑戰了你原有的概念?記得某位脾氣暴躁的前輩指揮家,每次總是暴跳如雷的大罵弦樂部門:『小聲幹嘛用那麼多弓?』,或是『大聲為甚麼不多用些弓?』,這類的指示。偏偏,有此種迷思的,還不只是不懂裝懂的指揮而已,許多拉弦樂的朋友也常常誤解了個極為重要的基本。

再回到第二張圖,途中紫色的部分就是『合力』,會隨著藍色的重力、紅色的速度改變。你可以試試看,在較重的壓力時,用快速的運弓,造成的反而是像近馬奏Sul Ponticello 般的哨音似的雜音。有個訣竅,提供給相信我這個理論的朋友,練習運弓時,心理想像圖上那條紫色的『合力』線條,依所需要的聲音調整線條的方向,想像著力量是隨著這條線條的走向運行,對你的發聲會有極大的助益。



先談過前兩個要素後,第三個必然的要素『接觸點 Sounding Point』再加進來討論,比較容易理解。琴弦固定在兩個端點:小馬nut、琴橋Bridge,他的擺動幅度在中心點最大
、兩端最小,也就是說:

越靠近中心點,越容易驅動。
越靠近兩個端點,越難驅動。

記住這個道理,回頭看看前面提到的,所以:

重量大的弓速慢、能量大,適合較難驅動的 -> 靠琴橋 -> 位置C
重量輕的弓速快、能量小,適合較易驅動的 -> 靠指板 -> 位置A

位置B當然就是最普遍的發聲點。過去曾有老師說,大師Fritz Kreisler 克萊斯勒最喜歡用這個位置演奏,所以稱這個位置是 『Kreisler Highway』。我想,除了讓我們加深這個位置所發生的特性外 – 溫暖、飽滿,沒有特別的意義。畢竟,沒有人會用這個位置演奏所有音樂。而大部分人,也多是最常在這個位置發生的,不是嗎?點與點之間,當然並無任何明確分段。此處的標記,只是做為引導之用而已。

如此一來,我們就建立起絃樂器發聲的基本模型了。有了這個模型當基礎,練習起來也才有個確切依循的根據。必須記得的是,上面所說的各種重量、速度、發聲點,都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變數搭配,用以形成不同的結果。譬如,固定重量、發聲點,增加或減少弓的速度當然可以改變音量、音色,但是在一個極限以外,一定必須配合其他變數的微調,才有可能拉奏出最有質感的好聲音。也就是說,當掌握了基本的道理後,如何運用、運用的結果就是個人的功力與造詣了。要強調的是,沒有認識基本的道理,要真實掌握紮實的演奏技術,似乎只是空想。

弓法所掌握的,包括了演奏時幾乎所有的力度、表情、色彩、張力、語法、連斷,加上左手抖音的潤色,才能成就富有說服力的音樂。確實掌握右手運弓的基礎道理,並且紮實的演練各種工法的變形,才是學習演奏能夠進步的最大保證。


談完右手技術的基本元素,或許有機會再找時間,分析、解說左手技術的構成要件,跟大家分享。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The manuscript of Bach's Cello suites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did not surviv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for this music is the one copied
by his wife Anna Magdalena Bach.

巴哈大提琴組曲的親筆稿並沒有留下來,這份巴哈太太 Anna Magdalena Bach 的手稿,是幾份流傳下來的手稿中最重要的,注意觀察,當中紅色標記的小節

measure 32 has an extra half
bar in Anna Magdalena
Bach's manuscipt. let's listen to it.

巴哈太太在32小節多了半小節。比較兩個版本的譜,
然後欣賞照Anna Magdalena 的抄本所演奏的錄音

Both recordings were played by M.
Rostropovich, the one without extra measure was
from his EMI recording's CD version, and the one
contained extra measure was taken from DVD.
Why he played it differently?

兩個版本都是羅斯托波維奇在EMI的錄音,沒有額
外半小節的版本來自CD,有多額外音符的來自
DVD。為何同一份錄音要分成不同內容?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弦樂器空弦固定音高與調性音準的矛盾

很多老師都會要求、強調堆空弦,當然,對空弦絕對非常重要,但是,當出現對上方空弦與下方空弦出現不同答案時,該當如何取決?

若能稍稍對調律法的基本有些理解,我認為,至少,對古典時期之前樂曲的演奏,可以有著決定性的幫助。有多次在跟學生解說音準時,就發現巴哈、莫札特這類對和聲、調性特別敏感的作曲家,會巧妙的避開律學上產生的矛盾,進而讓樂曲的和聲性、調性都更加和諧。


這首巴哈第一號無伴奏組曲中布雷舞曲的音形變奏,紅色框起來這幾個音,或許可以用來做為代表說明。

看看這半小節,這五個音其實是個加上轉折的四度下行,理論上,我們當然必須確實掌握 E - B 這個完全四度下行的和諧,純四、純五度基本上是不能妥協的。然而,當我們確實演奏了這個四度時,後面出現的D空弦就顯得尷尬了。

基本上,B這個音的音準在這個樂章已經被 D 的空弦綁住了,對一下空弦,會發現,B - E 的 B 音較高,D - B 的B 音較低 (這是純律自然的現象)。倘使,巴哈當初直接寫成下行四度,會產生的問題是,因為緊接的下一個和弦是 b 小調的和絃,若是演奏和合於 E - B 四度下行的 B,與接下來的空弦 D 就會產生不諧和的現象,若演奏合於 D 的音高,又與四度音程的純粹性打架。縱使你很敏感的,先演奏合於 E - B 四度下行的音準,再馬上轉換成 D - B 六度和聲的音準,也會因為兩個相近卻不相同的 B 產生音準不平穩的現象,更不用說 B 本身就是主音,是整首樂曲調性的基準。而且, D - B 之間的關係也會失去穩定。

巴哈厲害的地方,是他知道問題,也巧妙解決了。竅門就在下行時,他繞回到 D 再到 B。不是 Mi - Re - Do - Si,而是 Mi - Re - Do - Re - Si

當旋律線轉上型回到 Re,聽覺不再注意到 E - B 的完全四度,反而是 D - B 下行的三度,而從 D 空弦來的 B,就解決了這個音準衝突的問題。更讓整首樂曲的主音 B 有著均一、穩定的結果。

這裡的 B,當然只能演奏合於 D 空弦的 B。

長久以來,發現有許多小提琴拉得很好的人,不喜歡拉莫札特、巴哈。我猜測,應該是發現音準矛盾、衝突,卻又不知道、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深入一些,許多標榜 "古樂" (Historical informed Performance Practice) 風潮的演奏者,拼命把重心放在用甚麼弓演奏 (天曉得那個時代的弓有多少種尺寸、型制、重量),有沒有用巴洛克琴演奏 (天曉得那個時代有多少種琴的尺寸、比例,多少種橋的規格、多少種低音樑的規格....),等等,只是抓的到、摸的到,卻是枝微末節,也不可能有 "一個" 答案,再用某種默契,達成 "一種" 現代樣式的 "復古" 樣貌。反而,對音樂和聲、對位有極大影響的調律法,卻是少了該有的基本認知與尊重,真是本末倒置。

再說回來,縱使你拿著巴哈演奏時的那把小提琴、那把弓、他用的那種羊腸弦,卻不理解巴哈樂曲中調性音準的安排,甚至也根本無法控制合宜音準,演奏出來還能說是 "原汁原味" 嗎?

這是我對巴哈這裡半個小節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提琴愛好者的疑問

提琴愛好者的疑問

有些時候,朋友們會傳來一些訊息。詢問我一些社團群組中,提琴愛好者的問答。這些問答,有許多實在太過天馬行空、有些甚至匪夷所思,實在無法一一去釐清,實際上,也不可能去每個都去解釋。因此,對於這類極端主義的業餘愛好者,我多半選擇噤聲。但我總想,自己作為一個資深提琴愛好者,學琴已經快45年了,有些基本觀念,還是需要表達。

首先,小提琴是個樂器,是個已經高度全球化的樂器,從西歐的發源,隨著帝國主義的擴散,早已散播在全世界,不談西歐主流文化,吉普賽、猶太、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以至於現在的中國、台灣,都可見到小提琴演奏的蹤影,從高官貴人,到販夫走卒,從音樂廳堂,到酒館茶樓,甚至乞丐、遊民,都有各式不同、風格迥異的高手。叫吉普賽高手去演奏土耳其音樂、或是阿拉伯人來演奏絲竹雅樂,那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一個基本的觀念,小提琴是人發明的,演奏法也是人發明的,只要你有辦法演奏的好,用腳、用手、用屁股,都沒人可以管你。你高興的話,用紐姆譜、簡譜、工尺譜、減字譜、俗字譜....都可以,重點是,你要演奏哪個類型的音樂,你就必須學習用哪種譜。五線譜針對的,就是西方古典音樂這一個風格的演奏習慣,工尺譜就是用來演奏漢文化的傳統樂種,只是現代多用五線譜或簡譜取代。話說回來,我看上簡譜市場的商機,我就出版簡譜來賣,怎麼會有,用簡譜出版樂譜就是開放的沙文主義觀點?流行歌曲,用簡譜當然很好、很方便。但是,你要演奏巴哈夏康的簡譜版、或是史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簡譜版嗎?更不用說,要不要來一份馬勒交響曲的簡譜?
提到這裡,應該了解,重點不是你小提琴怎麼拉、怎麼學,而是,你要用小提琴學甚麼音樂、演奏甚麼曲子!更應該要釐清的,是要學習專業演奏,或是業餘興趣。不要把職業訓練與日常消遣的差異,混為一談,整天喊染缸、高牆,真正的界線、藩籬,正是自己的怠惰、短視近利所構築的。
你要學西方古典音樂、想演奏莫札特,你就得學好五線譜。你要用小提琴演奏春江花月夜,你可能會需要簡譜的能力,若想演奏某個粵劇曲牌,那會讀工尺譜應該是必要的要求。
很多提出來問題,其實都不是核心,重點在於,你想學甚麼?你想會甚麼?
在網路上提問,會得到三教九流的答案,最後應該是個不入流的結果。想學好哪一種,就該費心思去找那方面的專家,不論請益、或是上課。覺得不須那麼費心,那又何必問?
Q:『老師,你為甚麼不用簡譜就好?』
A:『西方古典音樂流傳的五線譜有四、五百年的資源,學都學不完,哪有精神再學一座山!』
按三指時,二指要不要保留?那要看,你想隨便學、隨便啦?還是認真學、認真拉!問題對你有甚麼意義,你就會得到甚麼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