〆 好琴的條件
很多愛琴人共通的問題是 -- 怎麼樣的琴是好琴?
這個問題你問100個人,會有超過100個答案,最糟糕的是這些答案當中,除了大部分是神話外,就是一堆無法理解的幻想,真正實用、有建設性的建議卻是少的可憐。因此,長久以來,挑琴、選琴的買家,根本就是羊入虎口,任憑琴商宰割。到最後,唯一的選擇,就是有名的最好。用 "名氣" 來決定一切,而不是 "判斷" 來決定一切。
越來越多客觀、科學的實驗、測試,都告訴我們,老琴、新琴,只要是製造、調整優良,在聲音表現上是無法判斷孰優孰劣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名琴等於好琴只是神話而已。當然,我並無意抹滅許多優秀老琴的歷史、藝術價值,那確實是無可取代的人類文明寶藏。但是,並不是每一把老琴、每一位名家,都具備如此的地位。
我想,試試看挑戰這個習題,用很簡單的方式,提出個人的方法。再次強調,這是個人經驗的分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個別的認知、喜好與訣竅,我既沒有要挑戰各位的價值觀、也無意挑戰市場的既定規矩。我想做的,只是分享個人選琴的 "標準"。
一把琴必須具備甚麼條件,我會覺得喜歡?
1. 反應要敏銳
2. 層次要豐富
3. 格局要宏大
第一點不難懂,敏銳的反應,可以快速的反應演奏者的想法,但同時,他也代表較難操控,需要更多的技巧。
第二點,必須要有足夠豐富的漸層,也就是當我給予不同力道、速度的運弓時,琴可以敏銳的回饋我不同的層次表現。有些琴反應夠快,但是變化不足,顯得呆版、無趣。層次這一點,更深的來說,不同音域、不同力度,琴都能夠適切地做出反應。
第三點最難懂,他比較是形而上的感受。高音要會跑、中音要滿、低音要沉,總體的聲音要寬闊、密度要高、發聲要寬鬆。最後兩句話的意思是:很容易製造聲音,而且發出的聲音又有極高的密度。有些琴聲因過於粗糙、有些琴聲音又太過陰鬱。能夠展現最大聲音格局的,才能在音樂上助你一臂之力。
有人會問,那音色呢?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才知道如何理解、回答這個問題。音色,就是聲音的特色,不是嗎?
其一,音色是上述性能的綜合表現,當你越在意某一種"音色",代表你越受至於那特定組合的聲音,你選到的是適合某一種特定情境的聲音,而不是讓你可以最大範圍發揮的器材。
其二,音色有時是一種極端的失真,也就是偏見。同第一點,可能只是你眼下期待的聲音而已。玩音響的都知道,3/5a 的喇叭多麼的好聽,懂音響的,就知道,個好聽就是偏好某個頻段下、失真的結果。喇叭是終端,琴是開端,怎麼可以有如此窄化的偏好?
此外,多數的條件,可以從琴的外觀:觀察細微的曲度變化、形制的變化,來判斷琴特性的走向。也因此,對我個人而言,一把琴視覺上的 "趣味" 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然,這需要更多對琴結構、歷史的理解,在此先略過。要強調的是,視覺的趣味 - 材料、工法、漆料,也是絕對重要的。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義大利名家,作工極為精美,材料、漆工也無可挑剔,可惜,這些樂器除非改造,否則聲音貧弱,視覺一流、聲音末流,純收藏、把玩可,當樂器?除非你找人改。問題是,這世界上琴那麼多,何必去買一把貴得要死、改了要自負盈虧的琴?
要具備這些條件,材料、模型、作工、維修、調整、保養,缺一不可,演奏者本身的條件,更是左右最有結果的關鍵。這三點,說來容易,但是都需要經驗、演奏技巧來判斷。通過學習,你用自己的判斷力找好琴。懶得花時間學習,那就用琴商的判斷力買琴吧。
假如,你覺得名琴才是好琴,那這文肯定浪費你的時間。但是,當你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好琴時,就要學會客觀的判斷。
不是好琴,怎麼有資格當名琴?
很多愛琴人共通的問題是 -- 怎麼樣的琴是好琴?
這個問題你問100個人,會有超過100個答案,最糟糕的是這些答案當中,除了大部分是神話外,就是一堆無法理解的幻想,真正實用、有建設性的建議卻是少的可憐。因此,長久以來,挑琴、選琴的買家,根本就是羊入虎口,任憑琴商宰割。到最後,唯一的選擇,就是有名的最好。用 "名氣" 來決定一切,而不是 "判斷" 來決定一切。
越來越多客觀、科學的實驗、測試,都告訴我們,老琴、新琴,只要是製造、調整優良,在聲音表現上是無法判斷孰優孰劣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名琴等於好琴只是神話而已。當然,我並無意抹滅許多優秀老琴的歷史、藝術價值,那確實是無可取代的人類文明寶藏。但是,並不是每一把老琴、每一位名家,都具備如此的地位。
我想,試試看挑戰這個習題,用很簡單的方式,提出個人的方法。再次強調,這是個人經驗的分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個別的認知、喜好與訣竅,我既沒有要挑戰各位的價值觀、也無意挑戰市場的既定規矩。我想做的,只是分享個人選琴的 "標準"。
一把琴必須具備甚麼條件,我會覺得喜歡?
1. 反應要敏銳
2. 層次要豐富
3. 格局要宏大
第一點不難懂,敏銳的反應,可以快速的反應演奏者的想法,但同時,他也代表較難操控,需要更多的技巧。
第二點,必須要有足夠豐富的漸層,也就是當我給予不同力道、速度的運弓時,琴可以敏銳的回饋我不同的層次表現。有些琴反應夠快,但是變化不足,顯得呆版、無趣。層次這一點,更深的來說,不同音域、不同力度,琴都能夠適切地做出反應。
第三點最難懂,他比較是形而上的感受。高音要會跑、中音要滿、低音要沉,總體的聲音要寬闊、密度要高、發聲要寬鬆。最後兩句話的意思是:很容易製造聲音,而且發出的聲音又有極高的密度。有些琴聲因過於粗糙、有些琴聲音又太過陰鬱。能夠展現最大聲音格局的,才能在音樂上助你一臂之力。
有人會問,那音色呢?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才知道如何理解、回答這個問題。音色,就是聲音的特色,不是嗎?
其一,音色是上述性能的綜合表現,當你越在意某一種"音色",代表你越受至於那特定組合的聲音,你選到的是適合某一種特定情境的聲音,而不是讓你可以最大範圍發揮的器材。
其二,音色有時是一種極端的失真,也就是偏見。同第一點,可能只是你眼下期待的聲音而已。玩音響的都知道,3/5a 的喇叭多麼的好聽,懂音響的,就知道,個好聽就是偏好某個頻段下、失真的結果。喇叭是終端,琴是開端,怎麼可以有如此窄化的偏好?
此外,多數的條件,可以從琴的外觀:觀察細微的曲度變化、形制的變化,來判斷琴特性的走向。也因此,對我個人而言,一把琴視覺上的 "趣味" 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然,這需要更多對琴結構、歷史的理解,在此先略過。要強調的是,視覺的趣味 - 材料、工法、漆料,也是絕對重要的。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義大利名家,作工極為精美,材料、漆工也無可挑剔,可惜,這些樂器除非改造,否則聲音貧弱,視覺一流、聲音末流,純收藏、把玩可,當樂器?除非你找人改。問題是,這世界上琴那麼多,何必去買一把貴得要死、改了要自負盈虧的琴?
要具備這些條件,材料、模型、作工、維修、調整、保養,缺一不可,演奏者本身的條件,更是左右最有結果的關鍵。這三點,說來容易,但是都需要經驗、演奏技巧來判斷。通過學習,你用自己的判斷力找好琴。懶得花時間學習,那就用琴商的判斷力買琴吧。
假如,你覺得名琴才是好琴,那這文肯定浪費你的時間。但是,當你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好琴時,就要學會客觀的判斷。
不是好琴,怎麼有資格當名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