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如何保護你心愛的提琴

小提琴(弦樂器)防潮的注意事項:

經過了不算短的乾燥冬季,一方面很開心及時雨的來到解除了令人心及的旱象,但是面對潮濕的氣候,該如何善待、保護自己心愛的樂器卻真的是許多人很頭痛的疑問。

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的氣候,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潮濕的天氣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北部地區、山區,終年平均溼度都高於相對濕度70%,甚至90%,經常造成樂器發霉、受潮,甚至損壞的情形。國外有許多專家分享了樂器保存的方法,但因為氣候條件不同,卻是不可拿來應對。這樣文章主要的觀點都是從"過度乾燥的氣候"條件為出發點來思考,從根本上就與我們的氣候條件相左。在大陸型氣候等該造地區,樂器保存要思考的是"增濕",對潮濕氣候而言,卻是要"除濕"。

這篇文章想寫也真是好久好久了,因為每年都會有許多朋友、學生問到、討論這個問題。文忠對於相關氣象專業若有所誤解,還盼不吝指正。

接下來,先來看看症狀與處置,之後再提一般日常防潮與除濕之道。

一、症狀與處置

1: 濕度對樂器的影響
    小提琴是木作,原木對溫、溼度的反應當然高過人工複合材質,這點不須贅述。木頭受潮吸收水分的結果是膨脹,反之,乾燥後的木頭就縮水。據信,在緩和不過度的氣候變化下,通過潮濕、乾燥的"呼吸",會增進樂器本身的熟化,對聲音是好事。但是實際上的情形,我們面對的卻是對樂器而言,過於嚴苛的氣候條件。
 
    樂器的受潮,通常反映的症狀是: 發霉、脫膠、變形。但是過度乾燥卻會帶來更危險的結果-- 木頭裂開。還好在台灣,過度乾燥的情形幾乎不可能發生,除非誤用了錯誤的乾燥方法。細節容後再述。雖然有些症狀未必是由氣候因素造成,而是製作時的失誤,但既然我們不是探討製琴的技術,在此就專注於氣候所造成的問題的應對。

2: 變形(指板下陷)
    每一把進口到台灣的小提琴,幾乎都必須面對到的問題,就是因為濕度增加而造成所謂的"指板下陷"的現象,症狀是琴橋似乎過高,導致琴弦到指板的距離過大。其實,指板下陷是誤用名詞。有人認為指板下陷是因為琴體受潮,指板受到琴弦的拉力影響,導致琴頸前傾、指板下沉。好像合理。但這不是正確的成因。琴身受潮後,面板的雲杉吸水後必須膨脹,但受限於琴體的框架,面板無法往側邊膨脹,只好往上發展,結果就是頂起琴橋,讓琴弦離指板的高度增加,超過標準值導致按弦困難。過去曾經流行在紙板底下塞一個紙製、皮製墊片來"防止"指板下陷,其實是不妥的,知道成因後,你應該可以理解,這麼做不僅無法預防下陷,甚至可能導致面板受壓裂開。
    一般老師、學生、家長碰到這種情況,最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修低琴橋的高度。倘使情形尚屬輕微,琴橋高度也還足夠,這麼做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可惜實務上,琴橋高度原先就剛好,往下修整的結果就是高度不足,這對發聲是很不利的。處理這部分的問題還是與老師、修琴師商量,畢竟調整琴頸、指板仰角至合理的高度、換橋,花費至少數千至近萬元上下。
     大致上,一把琴進入到台灣的環境後,必須花費數個月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氣候條件,因此若是新購得的樂器剛落地,建議不要急著買、賣。三個月、半年後經視情形作必要的調整後的買賣,事實上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紛。同樣的道理,自然不建議一把提琴遇上這樣的狀況時,送到國外檢修。當琴離開台灣後,可能就因為氣候改變而有相當程度的復原。整修完畢的提琴送回台灣後,又要重新一次"調整體質",實在不是合理的處理方式。

3: 發霉
    發霉是受潮的另一種常見現象,特別是平常較常與身體接觸的部位:腮托、弦栓、尾板,除了仔細清潔外,為了衛生,還是建議換掉腮托。倘使發霉的現象嚴重,琴身佈滿霉斑,當然必須尋求琴師的協助,除了提琴專用的清潔油外,不建議各種清潔劑、液體避免傷害提琴。

4: 脫膠
    脫膠,是另一個令人煩惱的受潮現象。小規模脫膠會帶來不明雜音。這是最頭痛的,要查明脫膠處也通常煞費功夫,甚至要期待它範圍擴大後較易查出。只要確認是脫膠,不論任何規模,必須馬上完全放鬆琴弦,否則就會對結構產生極大的危險。雖然,如同指板下陷,脫膠未必是氣候造成,也有可能是膠料、膠工不良產生。但不論成因為何,這種問題都只能交由專業琴師處理,不要試圖用任何方式自行修復,否則極有可能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萬一你的琴脫膠,倒也不必過度擔心,其實因為氣候改變造成的變形,脫膠對琴主人而言反而是好處,因為這代表變形的壓力已經藉由脫膠釋放,不至於傷害到琴板。過強的膠料、過乾燥的天氣,在形變的張力無處遁走的情形下,破裂就是最傷心的結局。有經驗的修琴師可以完美的修復脫膠,不用擔心。

5: 琴弓的影響
    琴弓受潮最直接的狀況是弓毛變長、弓毛咬合力降低、馬尾庫卡緊。潮濕的氣候也會讓弓的曲度較易受力變形,失去該有的曲度。但是過度乾燥對弓的傷害更大,在美國念書時就曾聽同學說,他人在加州時,因為旁邊就是沙漠,從沙漠吹來相對濕度是零的乾空氣時,只見收縮的弓毛把弓桿逐漸拱起,沒有趕快放鬆弓毛,結局就是崩斷。 因為氣候造成的狀況,因狀況嚴重,不論乾、濕,還是必須由修弓師調整或換新弓毛。


二:除溼與日常防潮
  
或許應該先說明一下除濕的觀念,再來談日常防潮會更方便。雖然許多人家裡都有購置大小不一的除濕機,但就我長期的觀察,卻多數都無實質效益。除濕機開動時,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必須在密閉空間中進行,至少也必須是半閉空間,沒有對流的空間。
天氣潮濕時,通常也是悶熱的夏天,不開冷氣時,大部分人應該都是門戶大開,求個通風,這時,擺在客廳、起居室的除濕機,雖然努力的除掉一桶又一桶的水,空氣對流補進來的水器,卻也讓你加空氣裡的水氣一點都沒減少,大家都知道開冷氣不要開門窗,才不會浪費能源,卻不知道開除濕機也不能開門窗。但是,一般家電專家都會建議不要處在除濕機開動的空間,因為對健康不好,這又怎麼辦?

    其實,選購除濕機時就必須了解、區分用途,放在更衣室、儲藏室的,可以選擇無控制濕度的小型機種,它的作用就是在密閉小坑間、除到水滿為止,人不必、也不要在除濕空間中,避免濕度過低對人的傷害。但是對我們而言,不論規格大、小,最重要的選項是"自動控制濕度"! 這樣的機種可以調整期望的濕度,搭配內建或外購的濕度計,我們可以掌握空間的濕度,既不至於浪費能源、不至過度乾燥、也不會傷害健康。
    走筆至此,一直還沒提到的是:濕度多少才是適當? 就樂器的角度,或大部分物件的保存而言,相對溼度50%是最適當的。(相對溼度指的是在當時的溫度條件下,空氣中含水量與寶盒含水量的比例,100%代表水份開始凝結。)對於我們的現實環境,若是將標準設在50%,除濕機大概整天叫個不停。多年來,我個人都將練琴環境的標準值設在濕度60%,超過65%視為潮濕,70%是上限。 40%為乾燥,30%是警戒,20%危險。當然,過度乾燥的狀況在台灣幾乎不會發生,我的推論也未必準確。

     國外的專業文章通常都建議琴不要放置、擺放於開放空間,最主要就是因為乾燥的環境會蒸發掉琴體的水分,直接造成乾裂。歐美國家日夜較大的溫差,對提琴也會有相當不利的影響。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我們必須有不同、因地制宜、更合理的對策才行。接著,就談談平時防潮該注意的事項。

1: 購置濕度計
   應該不需再解釋為何要購置,要注意的是 市售的溫、濕度計誤差極大,絕大部分琴盒(包含高價)隨附的濕度計都是裝飾品。除了用較高(數千元)_代價選用工業用精密濕度計外,只能多買幾個從中比較、判斷(氣象單位發表的戶外濕度雖未必代表室內狀態,但可供參考)何者較準確。自身的經驗是:準確與否與價錢無關!!! 除了文具、家用品店外,電子材料行是選購濕度計最方便的地方。

2: 擦拭琴、弓上殘餘的水氣
    每次練習完仔細抹除琴身、腮托、琴頸、握弓處....因為接觸、呼吸所帶來的水氣,減少樂器上殘留的水氣量,既是防潮也是衛生的重要習慣。可能的情形下,練完琴別急著蓋上盒蓋,讓濕氣有幾分鐘消散的時間。但還是以安全為要。請留意,這一點與國外專家的建議相左,我認為,通風是潮濕環境下相對較優的方式。簡單的說,高於50%開蓋,低於50%閉蓋。(當然不用太偏執,差個10%是沒關係的)

3:給緩衝時間
    進、出冷氣房,或是溫、濕度差異大的空間,記得給自己、給樂器一點適應的時間,琴盒子打開後,不要急著取出,必要時甚至打開後再蓋上,讓琴緩和一下,再取出調音。對人過度極端的變化,對琴也是一樣。

4:短期置放
    每天或經常使用的樂器,最重要的是讓琴適應使用時間比例最高的那個環境。最佳狀況,當然是你練琴時的環境,是你可以掌控的。萬一不行,就像許多學校琴房,悶熱又潮濕時,讓環境保持通風還是最佳選項。然後,在結束使用後,加上"適度"除濕。為何我強調"適度"? 假使你真的所處的環境,比起我建議的理想狀態惡劣許多,卻又必須每日面對時,讓你的樂器適度的適應環境(回到最上面所說,讓它習慣),比起讓樂器不斷處在劇烈溫、濕度變遷來的好。而適度的除濕是避免長期讓樂器處在接近滴水的狀態,卻又不讓它與現實環境差距過大的折衷作法。在此種情形下,外部環境與保存環境相差20%以內我認為是可接受的(例如:練習時環境可能是濕度85%,保存環境可以是濕度65%,不要差異太大)。

此種環境過潮的情形就建議平時不要蓋琴盒的蓋子,避免溫、濕度在盒內升高後造成不可避免的脫膠。記得,琴盒子放置的位子,宜高不宜低。高處既安全也較乾燥。不論是為安全或防潮,都應絕對避免放在地上。

5:適當的琴盒
    琴盒的選擇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多年的經驗、觀察,讓我捨棄許多高科技、輕量化材質的琴盒子,而選用一般較重的木底琴盒。為甚麼? 因為木頭會呼吸! 前些時候,有一年的梅雨季,連下了超過兩周沒停的霪雨,當時接到過去學生的求救電話,清一色都是後來為了輕便,選用了法國BAM名廠的琴盒--因為輕量化大受歡迎。但是,它的輕量化來自大部分使用保麗龍材質,卻沒料到在亞熱帶的台灣,這材質使得這個琴盒子蓋上後就成了悶燒鍋!! 現在許多高科技、絢麗外觀的琴盒或許也存有這個問題,選購時必須多加留意。否則,就是盡量人為通風,避免悶燒。 因此會呼吸卻較重的木底琴盒是我保護心愛樂器,唯一的選擇。

6:琴盒子別放乾燥包
    在那麼小的空間放強力乾燥包,倘若你又是保麗龍琴盒的使用者,縱使你的琴沒乾裂,對你的琴也毫無好處。乾燥包不會判斷,它只會不停吸水到飽和為止,部分材質甚至在吸滿水後,反而變成增濕器。讓你的樂器保濕!!

7:中、長期收藏
    除了前述利用大空間除濕機的作法外,若是平時不用、長期保存的樂器,倒是可以考慮採購防潮箱來使用。坊間有一些提供小提琴保存的防潮箱,部分朋友友使用經驗,但我個人因為存疑,至今也未曾購置。存疑最主要是溫度與水氣的去處。只要留意這兩點: 避免溫度過高、水氣得以排除,防潮箱總是一個便利的選項。簡單的說,對長期收藏而言,溫度、濕度必須同時考量。當然,如前所述,為避免樂器頻繁適應溫、濕度環境的改變,每日使用或短期置放,其實不須專門購置防潮箱。

8:冷氣機不是適當的除濕工具
    雖然都適用冷媒、壓縮機,但冷氣機的基本設計是為了降溫,而非排除濕氣,雖然同時具有除濕功能,但一來我們未必隨時需要冷房,二來冷氣機無法控制濕度,因此,還是建議購置除溼機而非以冷氣機兼職。

    最後要分享的是記得,對人舒適的環境,對樂器也會是友善的。高低溫度、高低濕度與濕度、溫差,都容易製造問題。如何避免更麻煩,花錢、耗時的窘境,就有待平日多以一分的關注。花點時間了解就是一輩子受用。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我的經驗,希望您一輩子受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