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韋尼奧夫斯基: d小調提琴協奏曲 作品二十二

   
      雖然沙皇曾經以為他將「波蘭」這個名字從地圖上除去了,但他絕對沒有想到,在這個被他征服的小國之中,竟有人在將來成為建立音樂史上無與匹敵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始祖之一。這人正是韋尼奧夫斯基。
想想,波蘭真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國家,而這一點,不僅從蕭邦身上可以得到證實,假使您聽了韋尼奧夫斯基的作品,或許您還會突然驚覺,好久以來都忘了小提琴是那麼會唱歌。這個充滿藝術天份的國家,還有另一個令人羨慕的特別記錄,擔任波蘭第一任總理的,是鋼琴大師帕德瑞夫斯基。

     韋尼奧夫斯基真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六歲開始習琴的他,兩年後以八歲的稚齡進入巴黎音樂院。雖然它不符合兩項規定,但音樂院特別破例,讓他順利入學,:必須是法國人、最低年齡為十二歲。三年後,在尚未滿一般入學者的年齡之前,就捧走第一獎畢業!一八四六年畢業之時,更從沙皇的收藏品中,取走了一件珍貴的獎賞:一把瓜奈里名琴。從一八六○年到一八七二年長達十二年的時間,他受聘為沙皇的獨奏小提琴家。待在聖彼得堡的這段日子中,他不僅忙於獨奏、四重奏及管絃樂的演出,也和安東˙魯賓斯坦一起為新設立的音樂院而奔走,更寫下了大量而優秀的小提琴作品,其中便包括了這一首d小調協奏曲(一八六二)。而他在俄國的教學(一八六二到一八六八)及演出,更為日後俄羅斯學派奠立了不凡的基礎。
雖說在基本上,人們將韋尼奧夫斯基定位在浪漫派超技演奏家兼作曲家這個行列中,但細細品嚐他的作品,特別是這首d小調協奏曲作品二十二,就會發覺,他是少數真正寫出優秀作品的小提琴家。在這首作品中,雖然充滿了各式各樣自帕格尼尼以來就為名技大師所慣用的技法,然而,在漂亮主題的穿梭引導及豐富的和聲與管絃樂法的支持下,這些技法倒成功的發揮了增色的功能,而不讓人覺得僅是炫技。
第二樂章的浪漫曲,更是一首相當難得的佳作。雖說小提琴是天生就會歌唱的樂器,但奇怪的是,在大型作品中,能這麼讓小提琴盡情高歌的,卻很少見。而一般協奏曲在第三樂章格局氣勢較弱的情形,在這首作品中也不存在。吉普賽風情的快速樂章,除了極盡炫耀的快速音群以外,也同時將活潑、動感的律動表現無疑。燦爛、有力的結尾,更是名技主義最完全的表現。

     像這樣一首曲子,假使知道市面上可供挑選的版本並不多的話,一定會感到很奇怪。奇怪的還不只這樣,不知為何,年輕的小提琴似乎少有人表演這首作品,您只消看看,近十幾二十年間出頭的小提琴家,有那些人灌錄了這首作品,就知道到底有多奇怪了。


                                          
                                                                Michael Rabin

    拉賓二十四歲時在EMI所留下的錄音,是這首作品無與倫比的展現。精準、銳利的技術,同時帶有豐富情感展現及漂亮的音色,使得這個錄音了拉賓的代表作之一。一九七二年以三十六歲英年早逝的拉賓,不論他係意外或嗑藥而死,韋尼奧夫斯基加上收錄在同張唱片中的帕格尼尼,已經足夠作為位很有可能成為本世紀後半葉超級巨星的小提琴家,其短暫生涯的註解。可惜原來的日本版單張CD現在似已絕跡,只能從EMI德國版六張CD的套裝全集中一覓芳蹤。


                                   
                                                           Jascha Heifetz (EMI)

    海飛茲的版本,其精采自然可期。雖說在海飛茲的手中,這首作品沒有拉賓那樣的多愁善感,但能像海飛茲這般讓作品如此放射光與熱的,倒真是少見。雖然海飛茲留下兩次錄音(先是一九三五年與巴畢羅里在EMI的錄音,後是一九五四年由所羅門指揮的RCA版),但兩個都是單聲道時期的錄音,講究音效主或許會覺得多少有點美中不足,不過,錄音的品質都有極高的水準。
(或許,拉賓還真是較好的入門片,六○年代的類比立體聲,真要教九○年代數位工程師回家面壁去。)

                                       
                                                                Henryk Szeryng


      與韋尼奧夫斯基同為波蘭血統,也同樣畢業於巴黎音樂,同樣名叫Henryk的小提琴家謝霖,假使有錄音傳世,應該會是有心人希望能考比較的版本。十分幸運的,Mercury終於將他的CD版本發行了。若您願意花較多的錢,日本版Philips也以24-Bit發行了同一個錄音 (現歸屬在DECCA旗下)。



                                     

        不提一下帕爾曼與巴倫波因在DG的錄音,不僅帕爾曼迷不放過,筆者也會覺得過意不去。與拉賓同樣來自名師葛拉米安門下的帕爾曼,算得上是二十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巨匠」了,他那特有的甜蜜音色,以及輕鬆的技巧展現,確實帶給這首作品特別的口味 (帕爾曼在EMI/Warner也有個較早期的錄音)。只是,不知是何原因,對比起拉賓、海飛茲、謝霖,帕爾曼的聲音,好像就少了那麼一把炙熱燃燒的火燄,或許這就是所謂瓜奈里陣營及史特拉底瓦里陣營的差別吧!(前三者用的琴是瓜奈里,分別是海飛茲/一七四二、拉賓/一七三七、謝霖/一七四三,而帕爾曼用的則是一七一四年的史特拉底瓦里琴。)(PS:帕爾曼在1986年後也購入一把1743年瓜奈里Sauret)  

                                                              
                                           Guarneri 'del Gesù', Cremona, 1743, the 'Sauret'


                                      原文刊行於拙著 ”20首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