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老琴、名琴、好琴


    長久以來,喜愛小提琴的癡迷者總有一個又一個的夢想,夢想著從:跳蚤市場、從阿公放阿祖遺物的閣樓裡、從歐洲哪個小鎮的當鋪裡,不經意地得到一把被世人遺忘的稀世名琴,可以奏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絕妙音色........

1820年某天,在英國倫敦的一家提琴店裡,製琴師老闆 約翰‧貝慈 先生 (John Betts) 忙著幫店裡的客人解決琴上的細節調整,此時,一位衣衫襤褸的吉普賽人拿著用報紙包裹的一個物件進到店哩,跟貝慈宣稱,這是一把史特拉第發利琴,只要老闆出個好價錢,他就可以賣給他。正忙得不可開交的貝慈,對這種見怪不怪的老技倆實在沒有太多耐心,請店裡的伙計拿了幾塊錢塞個那個吉普賽人,就打發他走了。那人也沒多說,似乎也覺得,好歹換了幾個錢,總可以換得幾頓溫飽,沒囉嗦,把報紙包的東西往櫃上一放,人就消失在巷弄間了。
⋯⋯

     過了好一會兒,貝慈先生手上工作總算到一個段落,閒下來的他,突然想起剛才那位吉普賽人拿來的東西。雖然沒有期待,畢竟經常都有這種事,他想看看總無妨。帶得他將報紙一一撥開,映入眼簾的,竟是一把製作絕美、無與倫比的小提琴,還來不及細看,他馬上讓店裡所有夥計出門,四處尋找這位吉普賽朋友,畢竟,這是多大幸運的財富,獨享是完全說不過去的。可惜,這位吉普賽人,就如同其他神話中的人物一般,消失無蹤影。
這把琴,經過仔細查看後,確認是 安東尼歐‧史特拉第發利 製作於 1704年的精品,不僅品相完美,在爾後的研究中,更將這把樂器定位為標誌史特拉第發利黃金時期開端的重要成果。也就是說,今日我們所認知的史氏黃金時期,幾乎是從這把琴開始起算的!
這是一把老琴、名琴、好琴的故事。歷史上不少琴都有著這樣幾近神話般的故事,不論真假,這些故事讓提琴的『熱情愛好者』(connoisseur) 們有了更多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些話題,更直接炒熱了愛好者對更多樂器背後故事的熱情追求。這些故事,代表著更多金錢的來、去,更讓善於操縱此道的人們,有機可乘。

     講完故事,回到正題吧!甚麼是老琴應該不難回答,甚麼是名琴就可能開始模糊了,至於甚麼是好琴?肯定很難有個肯定的答案。我為何要談這個話題?因為太多人慣於把這三個不同、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視為一體,為了商業目的,造就了太多假藝術的意義。是把這三個詞看清楚,可別跟著漩渦枉死裡淹了。

     1. 老琴 這不難理解,問題在多久算老?依照目前所留存提琴的壽命而論,一般的認知應該是100年到250年算是一把琴的黃金時期,0到10年算新琴,10至100年算成熟期 (這有太多種說法,不用跟我爭辯,每把琴、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差異的),超過250年算是老年。對於大家普遍的口語『老琴』,我實在無法簡單定義,到底要說多久才算老琴?一把琴要多久才夠老?反過來說,一把琴要多久可以穩定使用?是否真如某些人認知的,一把琴必須養六,七十年才夠成熟?然後再找人改板子、開聲?當然不是這樣。

實務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把新製作良好的琴,最多只要經過3到5年的使用、與仔細調整後,就可以進入非常穩定的使用狀態,幾乎所有客觀的盲測實驗都一再證實,無論堆演奏者、對聽眾而言,根本不存在『老琴的聲音』這件事。一把琴在年輕的時候具備甚麼條件,老的時候就是具備那樣條件的老琴。一把本質不佳的琴絕對不會放老了之後變成好的老琴。記住這個事實,歷史上多數被淘汰的三四流、不入流老琴,正在市場上,靠著『老琴比較好』耳語四處流傳著。

     2. 名琴 簡單的說,有名字、或有名氣的琴,就稱名琴。問題在怎樣算有名?過去名琴『名字』的定義極為嚴格。坦白說,我還真不知道名琴的原文該怎麼寫,是 Famous Violin 嗎?在原文書,其實還真少用到名琴這詞,可使卻是我們最常聽到的。
或許,名琴第一個可以指那些名家用過的琴,例如:海菲茲、帕格尼尼.....等等用過的。其二,某些具有特別歷史、典故、圖形的提琴,會用特殊的意義命名,例如:加農砲、克里摩納人、海豚、貝慈.....等等。這些名字並非你自己取了,大家就會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密爾斯坦的史氏琴 EX. Goldman-Milstein,他將他的琴用妻女的名字命名為『Maria Teresa 』,可是世人還是習慣用Goldman-Milstein 稱呼。

名家製作的琴未必是名琴,許多史氏琴根本沒有共通的名字,書上只寫著『a violin』,而名氣更通常是跟隨著使用者或蒐藏者而水漲船高。了解這些慣用語,希望更能導正市場上歪斜的觀念:『義大利名琴』、『百萬名琴』.....,這些琴充其量就是一把提琴,稱它名琴,目的不是讓你體會他的好,而是想賺你更多錢。

     3. 好琴 好琴更難定義,每個不同的價位、每個不同程度的使用者,都可以定義不同的好琴。依現今國際製琴界蓬勃發展的現況,我更不能理解義大利琴就是好琴這種迷思。更不用說對學生而言,有限的預算,不做最有效的運用、盤算,還夢想著擁有一把『義大利名琴』!殊不知,有限預算、有限專業引導的結果,十之八九就是買到一把名門家具。
老琴、名琴,與好琴各具不同的意義、標準,也就是說,老琴、名琴未必是對你演奏上好的好琴,他可能在某個時間點上、對某個演奏者產生了最偉大的意義,但卻未必能對你產生相同的意義與價值。文中提到密爾斯坦的 Goldman-Milstein,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到了哪裡去了?縱使知道他正在某位日本演奏家的手中,他又何時曾經讓那把名琴發出密爾斯坦手中那無比光華、高貴的琴音?


     用屬於你自己的判斷,去尋找自己心中的好樂器。不要把神話、傳說,當成畢生追求的目標。

我還在思索,如何把選擇屬於你的好琴的方法文字化,真的不容易,也不確定能不能成功。但還是強調,沒有破除老琴、名琴的迷思,好琴是找不到的。


                                                 

泛音列



    這張表格,相信音樂、物理的相關科系所學生、人士應該都不陌生。這是一張大家都背過的 "泛音列" 表。
假如我說這張表對音樂專業人士而言相當於化學科系的 "元素週期表",可能很多人會說:哪有那麼誇張!或許沒有那麼誇張,但是音樂系所每個學生都至少能夠背誦一半的泛音列組成,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可惜的地方,正是如此。音樂班系的教學中,泛音列只是用來要求背誦、考試,換言之,為的是成績而已。至於,泛音列中是否隱藏了甚麼密碼、知識、規則.....,老師不教、考試不考、當然沒有人在意。

    泛音列,它的內容、規則,代表的聲音物理的基本原理,也就是 "樂音" 的基礎內容。樂器發出的各個 "樂音",不像電腦、電子儀器的波形般單純,就是由泛音列中的各層泛音,依樂器的性格、發聲的特色,以不同的比例所組合的綜合聲響。它的規則,更是人類發展出 "音樂" 自起源以來,一直到符合數學的十二平均律 (是不符合物理的) 流行之前,音樂組合的主要元素。

     從這表上,我們知道,符合純律 (pure interval) 的大三和弦之所以飽滿、和諧,就是因為大三和弦是由泛音列中最主要的、出現在前六個的主要倍頻所組成。簡言之,每個具有特定音高的樂音,聲音都內含著大三和弦。

     表中的數字,代表的就是 "倍頻"。1 是基礎音,2就是2倍頻。因此,第一泛音就是指基頻,而不是指2倍頻。這樣做讓計算、理解變得更方便。
假使你的基頻是100HZ,他的第二泛音、或是2倍頻就是200HZ,3倍頻就是300HZ.......,第10倍頻就是1000HZ....

     因為是倍數的關係,倍頻間的關係是倍數的關係、比值的關係。也就是說2倍頻與3倍頻的關係是 2:3,依此類推。所以9與10的關係就是 9:10。
音樂上所用的的各項 "音程",在純律、音準不妥協的情形下,就是由這列表中的 "比值" 來定義:

2:1 = 八度
3:2 = 五度
4:3 = 四度
5:4 = 大三度
6:5 = 小三度
7:6 (西方音階不用)
8:7 (西方音階不用)
9:8 = M大二度
10:9 = m大二度
16:15 = 小二度

注意,這裡有一個Major 大二度、minor 大二度,是一班樂理教程中忽略的。
同樣的,從表中,我們應該可以很輕易的理解,2的倍數、用2可以整除的倍頻數,彼此的關係都是八度。

譬如:
(括弧外阿拉伯數字代表倍頻級、或是泛音級)
2、4 (2*2)、8 (2*4)、16 (2*8) 倍頻都是基頻的八度
3、6、12
5、10
7、14
彼此間也都是八度關係。
從這個表,我們也應該理解,泛音列的組合中,並不包括自然音階中的所有音級,它只有產生符合和聲律的 Do、Re、Mi、Sol、Si。音階的規則,顯然就不是來自單純泛音列的排列,而是另有原因。

     再進一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狹義的解答先有旋律、還是先有和聲這個古老的問題。從 "發聲" 先後的次序來看,每個音發聲的同時就已經隱含和聲在內,因此先有和聲、後有旋律,似乎是個合理解答。然而,上一段說到,泛音列無法提供我們音階、也就是旋律,以及其所需要的和絃進行,因此,我們最多只能將泛音列的 "和聲" 視為樂音音色的組成。顯然的,要解答這個答案,還需要更多的旁證。
這個表格,對鋼琴、管風琴的演奏者,以及調律相關工作的人員而言,重要性相對不高,但是對弦樂器、管樂器、甚至人聲,應該試著從這個列表中,尋求更多對聲音本質的認知。特別是弦樂器演奏者,泛音奏法似乎是如此簡單、卻又永遠搞不清楚原則,根源就在對這泛音列的認知太過膚淺、草率。

假使您對泛音列諸多細節聊若指掌,本篇不會給你更多答案。倘使您對泛音列只停留在背誦的階段,我倒希望這篇文章不是帶給你答案,我期待的,反而是能從中,發現更多的疑問、更多的密碼。




** 泛音列補充說明:

或許有朋友有疑問,泛音列的第一個音是基頻、或是基礎音,那第二個音是否應該是第一泛音,而非第二泛音?
某種程度來說,其實都對,問題出在中文對專業術語翻譯的籠統所導致。

音樂圈對 Harmonic Series 的翻譯是泛音列,這應該是共識,但是卻少有人提到 Overtone,甚至Overtone Series。其實這也是「泛音列」的意思。指的是同一件事,但是意義卻不完全相同。

從最基本來看,Overtone 翻譯成「泛音」應該更適切,而它的相對名詞就是基頻、基礎音高 「Fundamental frequency 」,在overtone series 的詞組底下,第一個音符是基礎音,第二個音符就稱第一個 「overtone」,次第類推。因為overtone 的定義就是高於基頻的等分弦倍頻。
從定義來看,上述的基頻與overtone 總稱Partial (分音)、或是Harmonic,或更明確的 Harmonic Partial 。也就是說 ,Harmonic series 來敘述時,第一個音就是第一個harmonic - 第一泛音。

問題就出在我們把Harmonic 與 Overtone 都叫做「泛音」,也用overtone 的 fundamental frequency 來解說第一個 harmonic series 中基頻。

理解兩個詞的定義,應該就很容易分辨。一般樂理討論的泛音列,指的多是「Harmonic Series」,必竟在表示比值、倍數時有更大的統一與方便。只是它畢竟與overtone 在某些細節又是衝突的。

理解兩個字定義的不同,或許對這個議題就可以釋懷。當然,個人認為,或許依電子音響類專業的角度來翻譯harmonic - 諧波(或也稱諧音),而稱overtone 為泛音,就可以解決這個小衝突。只是,長久以來的習慣,實非我所能改變。
音樂專業術語翻譯的問題,已經不是小事,期盼政府文化藝術各領域,都能看重、重新檢討!

韋尼奧夫斯基: d小調提琴協奏曲 作品二十二

   
      雖然沙皇曾經以為他將「波蘭」這個名字從地圖上除去了,但他絕對沒有想到,在這個被他征服的小國之中,竟有人在將來成為建立音樂史上無與匹敵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始祖之一。這人正是韋尼奧夫斯基。
想想,波蘭真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國家,而這一點,不僅從蕭邦身上可以得到證實,假使您聽了韋尼奧夫斯基的作品,或許您還會突然驚覺,好久以來都忘了小提琴是那麼會唱歌。這個充滿藝術天份的國家,還有另一個令人羨慕的特別記錄,擔任波蘭第一任總理的,是鋼琴大師帕德瑞夫斯基。

     韋尼奧夫斯基真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六歲開始習琴的他,兩年後以八歲的稚齡進入巴黎音樂院。雖然它不符合兩項規定,但音樂院特別破例,讓他順利入學,:必須是法國人、最低年齡為十二歲。三年後,在尚未滿一般入學者的年齡之前,就捧走第一獎畢業!一八四六年畢業之時,更從沙皇的收藏品中,取走了一件珍貴的獎賞:一把瓜奈里名琴。從一八六○年到一八七二年長達十二年的時間,他受聘為沙皇的獨奏小提琴家。待在聖彼得堡的這段日子中,他不僅忙於獨奏、四重奏及管絃樂的演出,也和安東˙魯賓斯坦一起為新設立的音樂院而奔走,更寫下了大量而優秀的小提琴作品,其中便包括了這一首d小調協奏曲(一八六二)。而他在俄國的教學(一八六二到一八六八)及演出,更為日後俄羅斯學派奠立了不凡的基礎。
雖說在基本上,人們將韋尼奧夫斯基定位在浪漫派超技演奏家兼作曲家這個行列中,但細細品嚐他的作品,特別是這首d小調協奏曲作品二十二,就會發覺,他是少數真正寫出優秀作品的小提琴家。在這首作品中,雖然充滿了各式各樣自帕格尼尼以來就為名技大師所慣用的技法,然而,在漂亮主題的穿梭引導及豐富的和聲與管絃樂法的支持下,這些技法倒成功的發揮了增色的功能,而不讓人覺得僅是炫技。
第二樂章的浪漫曲,更是一首相當難得的佳作。雖說小提琴是天生就會歌唱的樂器,但奇怪的是,在大型作品中,能這麼讓小提琴盡情高歌的,卻很少見。而一般協奏曲在第三樂章格局氣勢較弱的情形,在這首作品中也不存在。吉普賽風情的快速樂章,除了極盡炫耀的快速音群以外,也同時將活潑、動感的律動表現無疑。燦爛、有力的結尾,更是名技主義最完全的表現。

     像這樣一首曲子,假使知道市面上可供挑選的版本並不多的話,一定會感到很奇怪。奇怪的還不只這樣,不知為何,年輕的小提琴似乎少有人表演這首作品,您只消看看,近十幾二十年間出頭的小提琴家,有那些人灌錄了這首作品,就知道到底有多奇怪了。


                                          
                                                                Michael Rabin

    拉賓二十四歲時在EMI所留下的錄音,是這首作品無與倫比的展現。精準、銳利的技術,同時帶有豐富情感展現及漂亮的音色,使得這個錄音了拉賓的代表作之一。一九七二年以三十六歲英年早逝的拉賓,不論他係意外或嗑藥而死,韋尼奧夫斯基加上收錄在同張唱片中的帕格尼尼,已經足夠作為位很有可能成為本世紀後半葉超級巨星的小提琴家,其短暫生涯的註解。可惜原來的日本版單張CD現在似已絕跡,只能從EMI德國版六張CD的套裝全集中一覓芳蹤。


                                   
                                                           Jascha Heifetz (EMI)

    海飛茲的版本,其精采自然可期。雖說在海飛茲的手中,這首作品沒有拉賓那樣的多愁善感,但能像海飛茲這般讓作品如此放射光與熱的,倒真是少見。雖然海飛茲留下兩次錄音(先是一九三五年與巴畢羅里在EMI的錄音,後是一九五四年由所羅門指揮的RCA版),但兩個都是單聲道時期的錄音,講究音效主或許會覺得多少有點美中不足,不過,錄音的品質都有極高的水準。
(或許,拉賓還真是較好的入門片,六○年代的類比立體聲,真要教九○年代數位工程師回家面壁去。)

                                       
                                                                Henryk Szeryng


      與韋尼奧夫斯基同為波蘭血統,也同樣畢業於巴黎音樂,同樣名叫Henryk的小提琴家謝霖,假使有錄音傳世,應該會是有心人希望能考比較的版本。十分幸運的,Mercury終於將他的CD版本發行了。若您願意花較多的錢,日本版Philips也以24-Bit發行了同一個錄音 (現歸屬在DECCA旗下)。



                                     

        不提一下帕爾曼與巴倫波因在DG的錄音,不僅帕爾曼迷不放過,筆者也會覺得過意不去。與拉賓同樣來自名師葛拉米安門下的帕爾曼,算得上是二十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巨匠」了,他那特有的甜蜜音色,以及輕鬆的技巧展現,確實帶給這首作品特別的口味 (帕爾曼在EMI/Warner也有個較早期的錄音)。只是,不知是何原因,對比起拉賓、海飛茲、謝霖,帕爾曼的聲音,好像就少了那麼一把炙熱燃燒的火燄,或許這就是所謂瓜奈里陣營及史特拉底瓦里陣營的差別吧!(前三者用的琴是瓜奈里,分別是海飛茲/一七四二、拉賓/一七三七、謝霖/一七四三,而帕爾曼用的則是一七一四年的史特拉底瓦里琴。)(PS:帕爾曼在1986年後也購入一把1743年瓜奈里Sauret)  

                                                              
                                           Guarneri 'del Gesù', Cremona, 1743, the 'Sauret'


                                      原文刊行於拙著 ”20首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音樂人也能懂的 - 反潮


    最近天氣明顯的是春天的氣候型態,隨著南方溫暖空氣的到來,除了高到快破表的濕度外,許多人家裡牆壁、地板幾乎都有"出水"的現象。小時候,媽媽總說: 這是"南風天"。為甚麼南風天會有牆壁出水的現象呢?
       這種現象,叫做 "反潮",最直接對應的例子,就是汽水、冷飲杯子外一定會有的水滴。這種現象,物理學上叫做 "凝結"。冰冷的飲料,瓶身外壁與空氣接觸,空氣中帶有的水氣接觸到低溫,就凝結成水珠。這水珠當然不是從瓶中滲出的,而是空氣中的水氣凝結而成。

小學教過 水的三態
[冰] - 融化 -> [水] - 蒸發 -> [水蒸氣] - 凝結 -> [水] - 凝固 -> [冰]
一樣的原理,經過漫長的冬天,家戶的水泥牆、磚牆、磁磚都處於低溫的狀態。這種天氣日夜溫差極大的時候,大部分人應該都會覺得家裡比外面涼快。白天,溫暖、潮濕的空氣吹進屋裡,夜裡氣溫降低,這些水氣就在冰冷的牆面上,凝結成一顆顆的水珠,看起來就像是牆壁冒汗一樣,其實,就像冰飲料罐的瓶身冒出水珠,是一樣的道理。
     這種特別的天氣型態,反而不應該門戶大開來通風,因為外面極高的濕度、加上屋內相對低溫,水氣反而都在低溫的室內凝結了。空氣越流通,凝結的溼氣反而更多。這種時候,最正確的,就是打開家裡除濕機,讓除濕機來解決過度潮濕的現象。這種天氣,對樂器的傷害極大,可惜、也很可悲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的老大、怠惰心態,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有多少全國音樂比賽、考試,是讓學生們拿著樂器,在戶外濕熱、室內乾冷兩邊冰火二重奏,有哪位大教授對這個議題發聲過?(題外話,求學時候,因為期末考面對這種試煉,到辦公室請學校老師體諒調整,竟被某位大教授點名作記號,當年期末考堅持當我的成績,在其他明理的老師護航下,以60分記,必須補考,補考後通過。)
濕度對家中電器、家用品的傷害也很大,仔細思考居家環境的防潮對策,才是上策。更深入的樂器防潮、除濕的問題,我曾經有專文分享,連結在此,就請需要者參考。

如何保護你心愛的提琴

小提琴(弦樂器)防潮的注意事項:

經過了不算短的乾燥冬季,一方面很開心及時雨的來到解除了令人心及的旱象,但是面對潮濕的氣候,該如何善待、保護自己心愛的樂器卻真的是許多人很頭痛的疑問。

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的氣候,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潮濕的天氣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北部地區、山區,終年平均溼度都高於相對濕度70%,甚至90%,經常造成樂器發霉、受潮,甚至損壞的情形。國外有許多專家分享了樂器保存的方法,但因為氣候條件不同,卻是不可拿來應對。這樣文章主要的觀點都是從"過度乾燥的氣候"條件為出發點來思考,從根本上就與我們的氣候條件相左。在大陸型氣候等該造地區,樂器保存要思考的是"增濕",對潮濕氣候而言,卻是要"除濕"。

這篇文章想寫也真是好久好久了,因為每年都會有許多朋友、學生問到、討論這個問題。文忠對於相關氣象專業若有所誤解,還盼不吝指正。

接下來,先來看看症狀與處置,之後再提一般日常防潮與除濕之道。

一、症狀與處置

1: 濕度對樂器的影響
    小提琴是木作,原木對溫、溼度的反應當然高過人工複合材質,這點不須贅述。木頭受潮吸收水分的結果是膨脹,反之,乾燥後的木頭就縮水。據信,在緩和不過度的氣候變化下,通過潮濕、乾燥的"呼吸",會增進樂器本身的熟化,對聲音是好事。但是實際上的情形,我們面對的卻是對樂器而言,過於嚴苛的氣候條件。
 
    樂器的受潮,通常反映的症狀是: 發霉、脫膠、變形。但是過度乾燥卻會帶來更危險的結果-- 木頭裂開。還好在台灣,過度乾燥的情形幾乎不可能發生,除非誤用了錯誤的乾燥方法。細節容後再述。雖然有些症狀未必是由氣候因素造成,而是製作時的失誤,但既然我們不是探討製琴的技術,在此就專注於氣候所造成的問題的應對。

2: 變形(指板下陷)
    每一把進口到台灣的小提琴,幾乎都必須面對到的問題,就是因為濕度增加而造成所謂的"指板下陷"的現象,症狀是琴橋似乎過高,導致琴弦到指板的距離過大。其實,指板下陷是誤用名詞。有人認為指板下陷是因為琴體受潮,指板受到琴弦的拉力影響,導致琴頸前傾、指板下沉。好像合理。但這不是正確的成因。琴身受潮後,面板的雲杉吸水後必須膨脹,但受限於琴體的框架,面板無法往側邊膨脹,只好往上發展,結果就是頂起琴橋,讓琴弦離指板的高度增加,超過標準值導致按弦困難。過去曾經流行在紙板底下塞一個紙製、皮製墊片來"防止"指板下陷,其實是不妥的,知道成因後,你應該可以理解,這麼做不僅無法預防下陷,甚至可能導致面板受壓裂開。
    一般老師、學生、家長碰到這種情況,最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修低琴橋的高度。倘使情形尚屬輕微,琴橋高度也還足夠,這麼做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可惜實務上,琴橋高度原先就剛好,往下修整的結果就是高度不足,這對發聲是很不利的。處理這部分的問題還是與老師、修琴師商量,畢竟調整琴頸、指板仰角至合理的高度、換橋,花費至少數千至近萬元上下。
     大致上,一把琴進入到台灣的環境後,必須花費數個月的時間來適應新的氣候條件,因此若是新購得的樂器剛落地,建議不要急著買、賣。三個月、半年後經視情形作必要的調整後的買賣,事實上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紛。同樣的道理,自然不建議一把提琴遇上這樣的狀況時,送到國外檢修。當琴離開台灣後,可能就因為氣候改變而有相當程度的復原。整修完畢的提琴送回台灣後,又要重新一次"調整體質",實在不是合理的處理方式。

3: 發霉
    發霉是受潮的另一種常見現象,特別是平常較常與身體接觸的部位:腮托、弦栓、尾板,除了仔細清潔外,為了衛生,還是建議換掉腮托。倘使發霉的現象嚴重,琴身佈滿霉斑,當然必須尋求琴師的協助,除了提琴專用的清潔油外,不建議各種清潔劑、液體避免傷害提琴。

4: 脫膠
    脫膠,是另一個令人煩惱的受潮現象。小規模脫膠會帶來不明雜音。這是最頭痛的,要查明脫膠處也通常煞費功夫,甚至要期待它範圍擴大後較易查出。只要確認是脫膠,不論任何規模,必須馬上完全放鬆琴弦,否則就會對結構產生極大的危險。雖然,如同指板下陷,脫膠未必是氣候造成,也有可能是膠料、膠工不良產生。但不論成因為何,這種問題都只能交由專業琴師處理,不要試圖用任何方式自行修復,否則極有可能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萬一你的琴脫膠,倒也不必過度擔心,其實因為氣候改變造成的變形,脫膠對琴主人而言反而是好處,因為這代表變形的壓力已經藉由脫膠釋放,不至於傷害到琴板。過強的膠料、過乾燥的天氣,在形變的張力無處遁走的情形下,破裂就是最傷心的結局。有經驗的修琴師可以完美的修復脫膠,不用擔心。

5: 琴弓的影響
    琴弓受潮最直接的狀況是弓毛變長、弓毛咬合力降低、馬尾庫卡緊。潮濕的氣候也會讓弓的曲度較易受力變形,失去該有的曲度。但是過度乾燥對弓的傷害更大,在美國念書時就曾聽同學說,他人在加州時,因為旁邊就是沙漠,從沙漠吹來相對濕度是零的乾空氣時,只見收縮的弓毛把弓桿逐漸拱起,沒有趕快放鬆弓毛,結局就是崩斷。 因為氣候造成的狀況,因狀況嚴重,不論乾、濕,還是必須由修弓師調整或換新弓毛。


二:除溼與日常防潮
  
或許應該先說明一下除濕的觀念,再來談日常防潮會更方便。雖然許多人家裡都有購置大小不一的除濕機,但就我長期的觀察,卻多數都無實質效益。除濕機開動時,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必須在密閉空間中進行,至少也必須是半閉空間,沒有對流的空間。
天氣潮濕時,通常也是悶熱的夏天,不開冷氣時,大部分人應該都是門戶大開,求個通風,這時,擺在客廳、起居室的除濕機,雖然努力的除掉一桶又一桶的水,空氣對流補進來的水器,卻也讓你加空氣裡的水氣一點都沒減少,大家都知道開冷氣不要開門窗,才不會浪費能源,卻不知道開除濕機也不能開門窗。但是,一般家電專家都會建議不要處在除濕機開動的空間,因為對健康不好,這又怎麼辦?

    其實,選購除濕機時就必須了解、區分用途,放在更衣室、儲藏室的,可以選擇無控制濕度的小型機種,它的作用就是在密閉小坑間、除到水滿為止,人不必、也不要在除濕空間中,避免濕度過低對人的傷害。但是對我們而言,不論規格大、小,最重要的選項是"自動控制濕度"! 這樣的機種可以調整期望的濕度,搭配內建或外購的濕度計,我們可以掌握空間的濕度,既不至於浪費能源、不至過度乾燥、也不會傷害健康。
    走筆至此,一直還沒提到的是:濕度多少才是適當? 就樂器的角度,或大部分物件的保存而言,相對溼度50%是最適當的。(相對溼度指的是在當時的溫度條件下,空氣中含水量與寶盒含水量的比例,100%代表水份開始凝結。)對於我們的現實環境,若是將標準設在50%,除濕機大概整天叫個不停。多年來,我個人都將練琴環境的標準值設在濕度60%,超過65%視為潮濕,70%是上限。 40%為乾燥,30%是警戒,20%危險。當然,過度乾燥的狀況在台灣幾乎不會發生,我的推論也未必準確。

     國外的專業文章通常都建議琴不要放置、擺放於開放空間,最主要就是因為乾燥的環境會蒸發掉琴體的水分,直接造成乾裂。歐美國家日夜較大的溫差,對提琴也會有相當不利的影響。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我們必須有不同、因地制宜、更合理的對策才行。接著,就談談平時防潮該注意的事項。

1: 購置濕度計
   應該不需再解釋為何要購置,要注意的是 市售的溫、濕度計誤差極大,絕大部分琴盒(包含高價)隨附的濕度計都是裝飾品。除了用較高(數千元)_代價選用工業用精密濕度計外,只能多買幾個從中比較、判斷(氣象單位發表的戶外濕度雖未必代表室內狀態,但可供參考)何者較準確。自身的經驗是:準確與否與價錢無關!!! 除了文具、家用品店外,電子材料行是選購濕度計最方便的地方。

2: 擦拭琴、弓上殘餘的水氣
    每次練習完仔細抹除琴身、腮托、琴頸、握弓處....因為接觸、呼吸所帶來的水氣,減少樂器上殘留的水氣量,既是防潮也是衛生的重要習慣。可能的情形下,練完琴別急著蓋上盒蓋,讓濕氣有幾分鐘消散的時間。但還是以安全為要。請留意,這一點與國外專家的建議相左,我認為,通風是潮濕環境下相對較優的方式。簡單的說,高於50%開蓋,低於50%閉蓋。(當然不用太偏執,差個10%是沒關係的)

3:給緩衝時間
    進、出冷氣房,或是溫、濕度差異大的空間,記得給自己、給樂器一點適應的時間,琴盒子打開後,不要急著取出,必要時甚至打開後再蓋上,讓琴緩和一下,再取出調音。對人過度極端的變化,對琴也是一樣。

4:短期置放
    每天或經常使用的樂器,最重要的是讓琴適應使用時間比例最高的那個環境。最佳狀況,當然是你練琴時的環境,是你可以掌控的。萬一不行,就像許多學校琴房,悶熱又潮濕時,讓環境保持通風還是最佳選項。然後,在結束使用後,加上"適度"除濕。為何我強調"適度"? 假使你真的所處的環境,比起我建議的理想狀態惡劣許多,卻又必須每日面對時,讓你的樂器適度的適應環境(回到最上面所說,讓它習慣),比起讓樂器不斷處在劇烈溫、濕度變遷來的好。而適度的除濕是避免長期讓樂器處在接近滴水的狀態,卻又不讓它與現實環境差距過大的折衷作法。在此種情形下,外部環境與保存環境相差20%以內我認為是可接受的(例如:練習時環境可能是濕度85%,保存環境可以是濕度65%,不要差異太大)。

此種環境過潮的情形就建議平時不要蓋琴盒的蓋子,避免溫、濕度在盒內升高後造成不可避免的脫膠。記得,琴盒子放置的位子,宜高不宜低。高處既安全也較乾燥。不論是為安全或防潮,都應絕對避免放在地上。

5:適當的琴盒
    琴盒的選擇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多年的經驗、觀察,讓我捨棄許多高科技、輕量化材質的琴盒子,而選用一般較重的木底琴盒。為甚麼? 因為木頭會呼吸! 前些時候,有一年的梅雨季,連下了超過兩周沒停的霪雨,當時接到過去學生的求救電話,清一色都是後來為了輕便,選用了法國BAM名廠的琴盒--因為輕量化大受歡迎。但是,它的輕量化來自大部分使用保麗龍材質,卻沒料到在亞熱帶的台灣,這材質使得這個琴盒子蓋上後就成了悶燒鍋!! 現在許多高科技、絢麗外觀的琴盒或許也存有這個問題,選購時必須多加留意。否則,就是盡量人為通風,避免悶燒。 因此會呼吸卻較重的木底琴盒是我保護心愛樂器,唯一的選擇。

6:琴盒子別放乾燥包
    在那麼小的空間放強力乾燥包,倘若你又是保麗龍琴盒的使用者,縱使你的琴沒乾裂,對你的琴也毫無好處。乾燥包不會判斷,它只會不停吸水到飽和為止,部分材質甚至在吸滿水後,反而變成增濕器。讓你的樂器保濕!!

7:中、長期收藏
    除了前述利用大空間除濕機的作法外,若是平時不用、長期保存的樂器,倒是可以考慮採購防潮箱來使用。坊間有一些提供小提琴保存的防潮箱,部分朋友友使用經驗,但我個人因為存疑,至今也未曾購置。存疑最主要是溫度與水氣的去處。只要留意這兩點: 避免溫度過高、水氣得以排除,防潮箱總是一個便利的選項。簡單的說,對長期收藏而言,溫度、濕度必須同時考量。當然,如前所述,為避免樂器頻繁適應溫、濕度環境的改變,每日使用或短期置放,其實不須專門購置防潮箱。

8:冷氣機不是適當的除濕工具
    雖然都適用冷媒、壓縮機,但冷氣機的基本設計是為了降溫,而非排除濕氣,雖然同時具有除濕功能,但一來我們未必隨時需要冷房,二來冷氣機無法控制濕度,因此,還是建議購置除溼機而非以冷氣機兼職。

    最後要分享的是記得,對人舒適的環境,對樂器也會是友善的。高低溫度、高低濕度與濕度、溫差,都容易製造問題。如何避免更麻煩,花錢、耗時的窘境,就有待平日多以一分的關注。花點時間了解就是一輩子受用。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我的經驗,希望您一輩子受用。




預約一把小提琴



    最近朋友間聊到一個問題,談到有些琴友們會向製琴師預定、訂製一把小提琴。為自己訂製一把屬於自己的琴,聽起來似乎真的很不錯。製琴師為我打造屬於我的一把小提琴!這是多麼讓人心動啊!但是,用這樣的方式買琴,是否真的適合呢?還是有其他該注意卻未注意的眉角?
在談正題之前, 請容我先來談談過去我所觀察到的,買鋼琴的一些現象。(雖然我不是鋼琴老師)
    大致上,我們很習慣選購一台新鋼琴的時候,鋼琴經銷商是『原封』把鋼琴運到你家樓下,拆開木框 (假如有的話),露出閃亮的嶄新鋼琴,搬到定位。然後,調音師進場,略施手藝後,這台鋼琴就開始成為你的生命共同體,直到你離開那台琴、或是它離開你。在它進到你的生命中之前,你唯一知道的是,你是它的唯一,它從來沒有在別人手下唱過歌。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會不會唱歌!就像過去的指腹為婚,你沒有機會選擇你可以與誰為伴,因為當你決定要買一台新的鋼琴時,這個到府拆琴的模式,就是讓你直到掀起頭蓋那一刻,才知道站在你前面的是圓、還是扁,而且是你必須無條件承受的。
    假使,有機會在歐、美國家求學、買琴,就會猛然發現,原來,買鋼琴不是到經銷商處訂購後,把琴運到家門口、拆開封裝,用純潔無瑕的面貌交給買家這樣的模式在運作。
在美求學時,有了幾次機會,曾經陪同朋友到過史坦威、貝森多夫的經銷處選琴。看到的景像是,同一個型號的三角鋼琴,都有幾台排在你的眼前,讓你可以慢慢試彈奏每一部琴,直到你決定,哪一部琴是你的選擇。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你所挑選的那台剛琴的性格、特色。你挑走的,可能是別人不喜歡的。別人不喜歡的,可能正是你要的。這樣的方式,不會如同到府拆琴一樣,像極了在買彩券、樂透,全憑運氣。兩種買賣方式,一個強調全新,一個強調合用。思維上,一個是買家具,一個是買工具。依目前現狀,進口的新鋼琴仍舊是到府拆箱,只有當店面有擺設、或是二手鋼琴等情形下,可以挑琴。實務上,除非有其他選擇機會,我也多半推薦朋友選購質優的二手鋼琴。
當然,鋼琴家開音樂會用的多半不是自己的樂器,不過,那是另一回事,也請容我在此略過。
至此,朋友們應該知道,我想表達的主旨了。不管是哪種樂器,哪種工具,順手、合用,才是最重要的原則。任何需要工具的行業,這應該是不變的真理。
                     然後,把重點拉回到小提琴上,一把你從未謀面的樂器,意義何在?
這也算是提琴市場的特殊現象。某個你並不想用它,只想用它獲利的物品,你在乎的一定是市場價值,而非實用性如何。譬如說:股票。誰管這張股票後面的產品、意義如何,我管的是這張股票會不會賺錢,我哪管它老闆是魏XX、還是王XX!
       假使,你買一把琴的目的是投資,這篇文章是毫無幫助的。但是對使用者,學生也好、演奏家也好,需要的,是一把可以陪著他們學習、成長的工具 - 樂器,絕不是股票、或是藝術品。
記住一個事實,製琴師無法完全操控他所製作樂器的聲音。高明的製琴師能控制的,是樂器發聲的『機能』,但是每塊木頭天生的特性,是不可能轉換的。縱使是如史特拉第發利、瓜奈里這種等級的樂器,也不能做到每一把都有過人的表現。更不用說,那些產量稀少、經驗有限的一般製琴師。越是在意樂器聲音表現的,越應該仔細的體驗、測試個別樂器在操控上的不同反應、聲音所表現的特質,然後理解這些滿意的與不滿意的部分,是否能夠用哪種方式調整、加強、解決,或是必須放棄。所以,選琴的過程必須非常謹慎、小心,必須盡可能客觀、全面後,做自己主觀的選擇的。但是,訂做、預約,完全顧不了這些要求,結果如何,就是製琴師單方面說了算,除非是純投資,你願意嗎?
     買琴要注意的細節真的很多,真的很難一一點出。這裡能夠順便提醒的,就是盡量找專業的琴商買琴。雖然很不願意,但必須指出的是,賣琴的人很多,但具有專業能力的很少。這些半吊子琴商看中的,是自己一知半解情形下,就可以獲得的豐厚利潤。既然不是為了服務顧客的實際需要,當然不可能花費時間、精力,去習得真正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不管是老師、朋友、路人甲,只要是賣你琴的人,在行為上就是琴商。各類說詞真的五花八門,不少打著自己收藏、換琴換購、學生賣琴、家長賣琴等等奇怪名號的,有可能根本是掮客。你以為他說幫你整理琴、調整琴,卻只是一張嘴敢說而已,琴整完就完了。看他口沫橫飛、製琴師名字如數家珍、到處跟製琴師合照,其實他也就只能看看標籤、跟製琴師拍拍照而已。專業的琴商需要的是多年技術、知識與概念的養成。在你要選擇一把琴之前,或許先學會如何選擇到一位可以信任、可以長期為你服務的琴商,才是更重要的課題,畢竟,提琴,不是買了就好,買了樂器,後續的調整、維修、諮商,不僅是長期的服務,也更是專業之所在。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為甚麼叫他 『青蛙』?

弓弦樂器如:小提琴、或大提琴,所使用的弓,上頭有個通常是黑檀刻製、加上銀圈、貝殼裝飾的物件,我們叫他做 "馬尾庫" - 原文做 『FROG- 直接翻譯是 – 青蛙!

這真是一個太奇怪的命名了!難道它跟青蛙有任何關係嗎?
這塊汽車模型也叫做frog

試試從網路上,能不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呢?

製作青蛙?

首先,第一個說法是,古老製弓師傅用來做弓的虎鉗台,外型長得像隻青蛙。可是,這一點目前沒有任何圖片、證據可供佐證,以近代虎鉗台的外觀,實在很難讓人聯想。

第二種說法,弓根的字有可能來自德文froshfroshfrogs 都是指馬蹄的部位,因為frog是位於馬腿的底部,而馬尾庫也是位於弓根部位,因此,也稱為frog。不過,我覺得有點遷強就是了。不過,至少找到一個frog的用法,指的不是青蛙。

第三種說法,有人說,在弓根處演奏時,若給太多的重量時,會發出不平均、類似蛙鳴的聲音。-- 這我實在不太相信。

第四種說法,有人說是因為,當初發明馬尾庫的人,約與史特拉第發利同時期,名字叫做Helmut Gorf,他的姓氏Gorf倒過來寫,就是frog!!!哈哈哈,這應該是網路笑話,可別當真了。

第五種說法,是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馬尾庫長得像青蛙,所以叫青蛙!我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一張青蛙外型的馬尾庫來驗證這種說法。但是,我不認為這是證據。畢竟,不是太多馬尾庫長這樣啊。我試著把古代樣式的馬尾庫與青蛙做連結,或許,我們可以在這圖形中,透過延伸的四肢,找到與青蛙的關聯。不過還是有點遷強,不是嗎?
像嗎?

真的是青蛙
這就是 frog

名字叫frog
在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兩道鐵道交叉處的道岔,名字就是叫做frog
這個道岔部位,應該也是因為長得像青蛙四條腿的樣子,所以才叫frog吧?
兩軌道接合之處,就叫frog。弓桿身與馬尾接合的軌道,就是馬尾庫 – FROG
似乎接近真相了吧?

其實,frog本身有個目前少用的字義,它指的是:綁住、固定東西的物件,就叫做frog。扣住衣服的結、綁住劍套的帶子、甚至綁住馬克杯的帶子....,都可以叫做frog。所以,從鐵軌道岔,到弓的馬尾庫,指的都是這個字義。當然,在弓上,指的就是綁住馬尾、固定、調整馬尾張力的 --- 馬尾庫。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叫做frog,應該與青蛙無關,而是功能上傳統的命名而已。

合理嗎?我想,這應該是最合理的解釋了吧。鼓鼓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