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巴哈十二平均律不平均???

巴哈十二平均律封面,注意最上一行圖形


舊約全書

  只要對古典音樂稍有概念者,都一定聽說過巴哈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為鍵盤樂器創作的、慣稱為”十二平均律”的曲集,或許也知道這部作品與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分別被尊崇為鍵盤音樂的舊、新約全書。記得從小的音樂課本或書籍幾乎都會提到一點,中國明朝的朱載俼比起巴哈的十二平均律早了一、兩百年,足見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進步如何如何…。這些字面上其實好像都沒問題,可是怎麼總是甚麼是怪怪的? 巴哈真的是創作“平均律“嗎?

    巴哈這部作品的英文是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德文是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從最簡單的字面來看,似乎沒有一個字提到平均律啊? 我們都知道,近代鍵盤樂器的調音是使用”平均律”,而他的原文毫無疑問的是equal temperament,那為何巴哈不是創作The Equal-Tempered Clavier? 數十年來,幾乎所有中文(以及翻譯自日文)的網頁、書籍文章,幾乎都可以見到以下、或類似的關於這部作品的說明 :

常見的解說

[………..巴哈將十二個音階都當作基音,就是嘗試用同一音律系統,來應付所有調號的音階。此外,他也企圖透過平均律證明:升半音與後面降半音(升C和降D)兩個音之間存在的調性差異,根本是不存在的問題。他為每一個大小調都創作了一首前奏與賦格,這證明了,在鍵盤樂器上,運用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調音的樂器,絕對可以做到自由更換調性…]

同一個文章解釋Well-Tempered Clavier 是
[……巴哈的「平均律」,原意應該是「把鍵盤樂器音高的校準後,測試的音樂」或是「在調音準確的鍵盤樂器上,可以演奏的音樂」。]

(以上摘自台北愛樂電台 http://www.e-classical.com.tw/headline_detail.cfm?id=546)

翻譯自日本音樂之友社的名曲解說中(P.232),則有如下說明:
“…….一般都將標題的開頭譯成「平均律鋼琴曲集……」,但若將原文的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直接翻譯,則只是「適度調整的鋼琴曲集」之意而已….“

孫清吉樂學原論中則提到巴哈運用十二平均律創作,「來證明能用所有調子作曲,而沒有不諧和的現象」(P.95)。

純律是構成音樂的基本

    先試著簡單的解釋一下,有點音律的基本認識比較好理解。構成音樂的基本是所謂的純律,依照分數、比例得來,彼此間存在泛音列所產生的音符。它的特點是和諧、穩定,可惜無法自由轉調。但是實際應用上,我們熟知的五度循環,在純律中回不了起始的音高圈,音階系統複雜、升DO不等於降RE。在人聲或是可自在控制音高的樂器上,純律問題尚稱不大,但是到了需要建置固定音高的樂器時,不能自在轉調的問題就嚴重了。管樂器或可以製造不同調性的樂器以因應樂曲的需要,但若要加上按鍵問題就來了。鍵盤樂器更是如此,總是不可能為了不同調性建造不同的管風琴吧! 因此自古以來就不斷有數學家、物理學家希望透過某一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西方歷史上最早提出系統化調律法的是畢達哥拉斯 (Pythagorean tuning),上網查一下musical temperament,除了純律,WIKI至少提到四種系統 :

1. pythagorean tuning
2. equal temperament
3. meantone temperament
4. well temperament。

巴哈平均律不是平均律

  注意到了嗎,well temperament和equal temperament同樣是一種調律系統,根本不是教科書上所稱的那麼一回事啊!! 實際上,台灣發行的樂友書房”音樂辭典”和大陸書店的”大陸音樂辭典”都有提到平均律與不平均律這兩個名辭,若以此二名詞為分類輔助的話,well temper、meantone temper和pythagorean三種是不平均律,平均律當然是”平均律”。兩者間存在一個基本的差異 : 前者的部分音程是純粹的,後者平均律的音程是不準的。meantone temper和pythagorean這兩種在實作上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是會有很不悅耳的wolf狼音程存在,well temperament則是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在巴洛克到古典時期間蔚為風行。假使巴哈真是如某些人所主張的,寫作12平均律是展現可以在所有調上自由轉調的話,我認為他應該會寫作包含所有大小調的變奏曲,不是嗎? 在新英格蘭音樂院求學時雖曾有幸跟隨Daniel Pinkham學習過這些調律法的計算(鍵盤組必修,國內應該有更多比我懂得專家),但一來非我專業,二來怎麼計算也不是我的重點。倒是略過之前,先把當時老師提示的Well-Tempered 其中幾項重點分享一下

a. All keys playable
b. Each key has its own "ethos" or characteristic sound
c. As many pure intervals as possible
d. Literally hundred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e. Has thirds of differing sizes (some pure. some P.)
Daniel Pinkham上課的講義



調性色彩的來源

    well temperament部分準、部分不太準的特性,造就了巴洛克與古典時期作品的特有效應 – 調性色彩。試想,當所有音程特性相同時,哪來的不同調性間的差異? 正因為well temperament 中某些音程準確、某些較寬、又有某些較窄,造就了今日我們時常提到”某某調有著某某特性”的結果。然而這一點卻是音樂史書上沒有告訴我們的。知道這些,起碼我們有了概念,原來當年作曲家確實會聽到不同調性或者平和、或者高昂的特性。equal temperament 的流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音樂史上作曲風格的轉變 – 轉調自由無限制,直至調性消失。畢竟當半音之間的距離完全相同,不像well temperament般有個別差異時,調性的限制或色彩的意義就消失了。

Wiki : ….Well temperament is the name given t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systems of temperament that were employ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 which some keys are more in tune than others, but all can be used. This phenomenon gives rise to infinite shades of key-colors, which are lost in the modern standard version: 12 tone equal temperament (12-TET)

…. Each key then has a slightly different intonation, hence different keys have distinct characters. Such "key-color" was an essential part of much 18th- and 19th-century music and was described in treatises of the period.

  因此,為了展現各種調性姓個色彩的差異而創作,應可肯定比起上述 :如「來證明能用所有調子作曲,而沒有不諧和的現象」等等慣用的解說,來的更加貼近作品本身所呈現的客觀事實。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使用平均律

    顧名思義,平均律把八度音中間等分成12個半音,雖然是今日樂壇鍵盤調音的標準格式,也如大家所熟知朱載俼將之理論化早在巴哈誕生前百多年,西方社會也很快解出這個方法,但是,除了有琴格(frets)的樂器從文藝復興時期就使用外(簡單思考,除了平均律外,根本沒得選擇),它其實是巴哈死後才逐漸流行。雖然,學者間對於巴哈到底怎麼調律他的樂器來演奏還沒有定論,而那也不是我這裡所能探討的(有學者提出手稿頁首的圖形即是他的調律法圖解)。但是,我們卻不能不正視,我們的樂理、音樂史教錯了幾十年!!! 而且,這個錯誤影響所及,包括對調性色彩的認知,純律樂器演奏時音準必須微調等等,都有極為深遠的負面影響。

Bradley Lehmann所認為巴哈的well-tempered,此圖形即來自巴哈封面最上方的不規則圖形


    這年來,一直在思考是否該提出這個問題,畢竟音律學本身就是一門極深的學問,我也自忖力有未怠。但是隨著教學年資增長,越是發現學生對律學的了解幾乎等於零,對音準的概念也幾乎僅止於”跟鋼琴對準”的錯誤思維,不要說辯證音準的理解,連五度、八度該不該合音都毫無概念。問題的根源,應該就來自於對所謂調律法基礎認識的欠缺,這當中的首惡,在我看來,就是把巴哈的Well-Tempered Clavier 和 equal temperament畫上等號,並聲稱如「在調音準確的鍵盤樂器上,可以演奏的音樂」此類有邊讀邊的論述。

    所有中文網頁對這方面的正確論述幾乎是零,反觀外文網頁卻難得張冠李戴。雖然間或有提出巴哈的well-tempered clavier 是equal-tempered 的實證,但顯然是少數。或許,簡單地把我的想法整理一下:

  1. 必須重新翻譯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這個專有名詞,不論是針對巴哈的作品、或是調律法的名稱
  2. 鋼琴(所有鍵盤樂器,包括電子樂器、調音器)是一種在音準上妥協的樂器,平均律是”可以接受的不準確音準”,但是其他樂器的演奏必須以純律為基礎
  3. 改寫教科書。數十年來的音樂類教育書籍幾乎未曾有過修正,錯誤、過時的觀念至今仍繼續(樂友王沛綸版民國52年、大陸康謳版民國69年至今)流傳。
  4. 期盼國內音樂史、理學者除了授課,多花精神作作研究,讓國內音樂理論可以與國際接軌。

    最後,希望各界先進不吝指教,也期盼透過大家的努力,早日定奪到底該如何稱謂”well temper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