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有標題的音樂和標題音樂

在進入真正主題之前,先容我簡單說明一下 : 抽象與具象。

具象,具有形象的,應是所有繪畫藝術的基本。自遠古至今,不論風格如何丕變,總是不離描繪客觀形體的基礎。在繪畫的領域中,從各種各式的畫風發展到後來,出現了所謂的"抽象"畫風 -- 抽離形象,不再用客觀的觀察、寫實的表現景、物的外在形象,反而將眼睛所見的形體,用各種具備特殊感染力量的線條、形象與色彩,幻化成具有獨特感染力的畫作,傳達心靈的感受。這種抽象畫派的精神,其實正是音樂的基本價值。(我非繪畫專業,點到為止,還盼先進指導。)

在音樂的領域裡,嚴格說來,是沒有"具象"的存在,所有表達的內容,都不是可以客觀、具體形容的。縱使模仿了蟲鳴鳥叫、雷聲雨聲,畢竟只是樂曲中的音效應用,但它還是無法"具有形象"。最最客觀、可描述的,是所有加上歌詞的音樂作品 -- 歌劇、藝術歌曲、歌謠....。透過文字、歌詞的助力,音樂中多了聽者可以客觀描述的內容,"菩提樹"、"蝴蝶夫人"......,在這些作品中,作曲者、演出者、聽者共同依循著"文字"的描訴,去創作共同可以理解的心靈世界。但是當音樂去除了歌詞、文字的敘述 -- 去掉歌詞的藝術歌曲與歌劇亦然 -- ,音樂的內容就成了一種純然線條、和聲、色彩的展現。音樂的演奏,當然就都是抽象的。所以,不會有人說"抽象派"音樂。

先有了這一層的理解,將更容易理解 :
"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與它的相對面 -- "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

理解了音樂本身的"抽象性",應當可以理解何謂絕對音樂。簡單的說,所有的器樂曲都應該是"絕對音樂"(這是假設),因為它並不試圖描述情節、對話,所有的演奏都是一種純然的聲音美。個人主觀的感受,並不會影響音樂內容的傳遞。例如,我聽了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我可能感受快樂、你可能感受哀愁、但是沒有人能知道演奏者、作曲者心中作何感受,但同時間,這個樂曲卻成功、有效地傳達了情感、美感。這就是一種純然形式、絕對音樂的特點 -- 你不需知道任何內容,卻可以得到感動。

但是,有時候作曲家希望藉由純粹的器樂演奏 -- 不加上人聲 -- 來表達特定的、明確的情節,有時是詩、有時是小說、或是畫作、風景,這時,音樂不再是純然的聲音表現,它成了傳達特定意境、內容的載體,形式不再是它的唯一的內容。這就是"標題音樂"。

大家在書上可能會讀到,標題音樂是浪漫派的產物、或是李斯特提出標題音樂的概念等等,這沒錯,但是在沒有專有名詞之前的年代,不代表沒有作曲家也這麼寫啊!! 更讓人困惑的是,許多有著標題的音樂,卻也未必符合標題音樂的定義,該怎麼區分? 因此,接下來的文章,就是提出簡單、辨識甚麼是標題音樂的方法。

記得一個大原則,其實就足夠了。只要是創作是為了表現特定文學、故事、詩詞、圖畫內容的作品,就是標題音樂。沒有的,就是絕對音樂。記得,這只用在器樂曲上。聲樂作品幾乎都是與文學(歌詞)結合,習慣上不加以分類 (歌曲、歌劇當然是標題音樂,故不需多此一舉)。

從這個大原則,來看一些例子:

A) 標題音樂

1. 韋瓦第  四季
2. 海頓 弦樂四重奏 "耶穌十字架上最後七言" Op.51
2. 貝多芬  田園交響曲
3. 白遼士  幻想交響曲
4. 李斯特  但丁奏鳴曲
5. 穆梭斯基 展覽會之畫
6. 李察 史特勞斯 英雄的生涯
. .....

B) 有標題,但卻是絕對音樂的例子

1. 巴哈 義大利協奏曲
2. 巴哈 郭德堡變奏曲
3. 海頓 軍隊交響曲 (可以說所有的海頓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都是,例外是"耶穌十字架上最後七言")
4. 貝多芬 英雄交響曲
5. 德弗乍克 新世界交響曲
6. 孟德爾頌 義大利、蘇格蘭交響曲
7. 柴可夫斯基 悲愴交響曲
......

大部分只標明曲式、調號的作品,當然都是絕對音樂的範疇。

至於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與多首馬勒交響曲,其實已經超出這個格局,是絕對音樂與標題音樂的綜合體了。

理解這些個名詞,只是讓大家未來面對這些"標題"時不被困惑、混淆。就我個人而言,音樂欣賞,特別是器樂作品,與其被"標題"的框架陷住,不如跳脫出來,讓聲音的美直接帶著你的靈魂翱翔。畢竟,我一直這麼堅信,詩、詞內容再好、再不好,都不影響一首偉大、或不偉大的作品,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